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6-07-04 11:00 作者:韩家慧 责任编辑:
新华网 韩家慧
最近,正在申城热播的10集大型医疗记录片《人间世》,引起不小的轰动。10集的体量里,不仅有重症抢救、120急救、公民器官捐献,还有年轻癌症妈妈的抗癌日记、临终关怀。救命、理解、团圆,不忌言死不避谈败,让我们重新审视医学,审视生命。
救命
不像医疗宣传片那样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纪录片第一集《救命》讲述更多的是手术失败。片中,医院如战场,血液、管子、手术刀填满了一线抢救医生的工作,还有令人窒息的疲乏、焦虑、恐惧以及生与死的抉择。片子里的瑞金医院急诊科医生车在前,在纪录片火了以后一直不敢看、不愿看,他说:“我怕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后会担心,我还怕实习医生、医学生看到我的事会动摇他们的职业选择。”
跟病魔做斗争的不只是病人,还有医生,但医学总充满风险和未知,结果未必是大获全胜。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是冲突,很多医生因此也不再愿意选择重症医学、选择手术台了。那么留下来的是谁,他们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命。
理解
纪录片第二集《理解》,整整一年,拍摄组跟着上海的一辆急救车,穿梭在各个街区、街道、家庭。急救车本来应该是快的,但片中却真实展现了它的种种慢。很多病人家属不愿就近送医,冒着病危的风险,坚持要去更远的三甲医院,他们更相信名医专家;每辆急救车只有一个担架床,如果医院满员,病人需要在担架上接受治疗,这样急救车就走不了,后面有需求的患者只能等待;在120急救中心,并不是很急的电话占据了大多数,救护车和人员就这么多,这就会耽误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
很多人抱怨急救车太慢,但急救人员的无奈更与谁说。让别人失望是每一个人心中不可言说的痛,急救人员也不例外。努力地做每一件事情,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时间一长,他们的内心其实很难过,有时甚至自己都在否定自己。
团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去年我国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献,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由于器官捐献严格实行供体和受体“双盲”制度,所以片中获救家庭并不知道谁救了他们一家,只能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表示感谢,他们有人等待肾源7年,等待肝源5年,现在,他们获救了,有了明天。
片中24岁的焦俞患有脑肿瘤,转院不久便被宣告脑死亡,他的父母决定捐献他身上所有可用器官。这个决定对于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父母来说并不容易,他们的善意善举让几个家庭得以团圆。
启示
在医患关系敏感的今天,8个摄制组,2年“蹲坑把守”的成果没有白费。医疗纪录片的热播让民众了解医学,理解医生,重建信任。
纪录片中太多年轻的生命,因为一次偶然事故,被永久定格在24岁,32岁。向死而生,生命的脆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一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