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娄勤俭: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06-20 09:26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论述

   娄勤俭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国家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科学指引水利建设,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

系统治水的科学内涵

突出治水的综合性。习近平同志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明确强调在治水兴水中要克服片面性,在治水理念、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切实做到综合施策。突出治水理念的综合性,就是要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统筹兼顾各种要素、协调各方关系,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来解决,实现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明确治水路径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运用治污、防洪等工程措施和生态技术、生物措施,加强工程措施与生态手段的集成,实现蓄水调水、农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统一。强调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的综合性,就是要服从规律、综合治理,把人为活动与环境自愈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平衡。

突出治水的整体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自然界的淡水总量是大体稳定的,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这个“盆”指的就是水生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整体性原则,科学把握水资源分布和使用的均衡,包括区域均衡、季节均衡、时空均衡等,实现区域水生态整体良性循环。把握区域均衡,就是要全域统筹、科学调控,改变富水区资源流失和缺水区资源匮乏的不合理现象,实现资源区域均衡利用。科学实施水系连通,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连通相结合,构建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格局。把握季节均衡,就是对于同一水系、流域和区域,在洪水季节增加蓄水滞水,留好过境客水、补充地下水,减轻洪涝压力,扩充资源存量;在枯水季节加大蓄滞水排泄力度,既补充流域生态基流,又保障发展和生活用水。把握时空均衡,就是根据流域和区域的不同水文条件和径流特点,以自然河道为主、人力工程为辅,环绕自然河道,采取工程蓄水、湿地积存、湖泊吸纳、林草涵养等措施,建设调蓄得当的柔性水道,增强区域防汛抗旱、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

突出治水的协同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这一重要论述以辩证思维和系统方法指导治水兴水的重大实践,要求我们在治水兴水的全过程中分清主次因果,既抓住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又注重全面协同、两手发力。这一重要论述抓住治水兴水过程中资源短缺、用水方式粗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节水优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方面将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切实抓好节水增效;针对水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和一般资源的特点,坚持两手发力,以政府为水治理的主体,同时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两只手”同时发力、相得益彰;坚持改革创新,强调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建立健全治水兴水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重大水利项目科学论证制度,完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水资源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等。

系统谋划治水兴水科学蓝图

治水兴水的得失,既关系各地自身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历史经验表明,生态良好、治理得力,就会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就会严重制约发展、严重危害生活。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水源涵养,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治水兴水还面临严峻挑战,缺水现象依然存在,水资源的季节、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历史欠账较多,水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大。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论述,加强创新攻坚,构建安全、健康、优美的水系,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树立治水新理念。突出综合性,实行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突出整体性,在治水中注重空间资源均衡、兼顾长期效果;突出协同性,坚持节水增效、两手发力,建立健全治水兴水的科学体制机制。变刚性治水为柔性治水,由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理转变为综合统筹的柔性治理。

加强水生态建设。优化水生态,做大盛水的“盆”。营造蓄水滞水留水、排洪泄洪兼容的水生态,由单纯排水防洪、引水抗旱向蓄滞泄洪兼顾、丰枯相济转变。依托湖泊、湿地、水库蓄滞洪,既减轻河流即时的泄洪压力,又增加河流异时的生态基流,实现聚水、引水、泄洪、蓄滞洪和抗旱相统一。积极开发水资源,实施节水优先、开源节流并重,促进污水治理、中水利用和水资源节约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人工治理,注重自然修复,实现水生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统一。恢复自然水道,科学实施人工水道工程联接,构建不同流域兼顾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促进水资源协调均衡和合理配置。

构建安全健康优美水系。实施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有效改善和均衡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在积极引水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标识,加强对沙漠、湿地的治理保护,综合治理和积极开发矿井疏干水。积极做好防洪工作,注重蓄水留水,加强水源涵养。以自然水道、河道为依托,加强水系建设,通过湿地、湖泊、水库、池塘实施蓄洪滞洪;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结合湖泊、水库、池塘再造和联通,建设人工水道,在洪水季节减轻自然河道的排洪压力,加强地下水补充,枯水季节回流自然河道,增加河流的生态基流。通过这些举措,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和自然水道贯通的安全健康优美水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扎实推进治水兴水建设实践

新时期推进治水兴水建设实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系统治水的重要论述,完善体制机制,坚持项目支撑、统筹推进。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各种要素,实现水利、环保、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统筹衔接、资金集中、措施同步。推进技术集成,有效破解复杂的治理难题,减少人为损害,促进生态自愈修复,实现山水林田湖系统化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同步推进小流域治理、治沟造地、淤地坝建设、防沙绿化。治理河流,将干流、支流治污与蓄滞洪区、水库、景观带、湿地公园建设融为一体。切实落实保护条例,建设国家公园。加强治理保护,搞好水源涵养。开展新一轮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工程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实施水系生态工程,打造生态景观和观光农业。综合推进滩涂开发,打造滩涂、水田、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园林绿化、植树造林,努力实现生态平衡。

加强水系工程建设。重点水利项目应按照确有需要、安全生态、可以持续的原则,通盘考虑、审慎决策,着眼长远发展,系统规划区域水系,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系工程,积极谋划一批战略性重大工程。推进引水工程建设和重大水系枢纽工程建设,恢复蓄滞洪区。推进水系综合治理,实现区域丰枯调剂均衡。推广集雨水窖、水池、涝池和淤地坝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生态蓄水、净化、回用和地下水采补均衡。

完善治水兴水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更加开放、运行有效的水治理体制机制。坚持节水优先,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益,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两手发力,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实施一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水利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管理和运营。建立水生态补偿和监管机制,完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切实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