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6-04-01 15:22 作者:卢俊宇 责任编辑:
新华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卢俊宇)“电视问政”作为一种直面问题的政务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工作模式上的创新。通过记者暗访、群众直接提问、官员现场“考试”、观众直接打分的方式,电视问政立足于解决民生难事,希望用行动诠释“执政为民”的真谛。不过媒体曾不止一次披露电视问政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根源于对电视问政认识上的误区。
一名群众给到场的官员隆重送上4个“苍蝇拍”。中新网王刚摄
误区一:“问政”就等于“问责”
“火爆”的电视问政能让官民好好对话吗?
“问政”不等于“问责”,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上,短短几分钟,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是非曲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处,但短板也很明显。至于电视问政里的“火药味”,恐怕更不能当做指数标杆来热炒。
让官员有说话的“机会”,让市民有问政的“能力”,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也许比一档看点诱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有意义。>>>
真刀真枪的电视问政应能更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
电视问政不单要治标,曝光单个问题,解决单个问题,更应该就现象的根源进行剖析和找出治本的解决办法,让领导们尽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做到了这一点,方可说最大程度发挥了电视问政的功效。
问政不等于问责 但重在问责
要想不让电视问政沦为新的形式主义,必须做到“问政重在问责”。因为,只有将问政与问责紧密结合,问政要动真格,问责要追究到底,该处理人就处理人,该摘乌纱就摘乌纱,这样才能树立问政的威力,打造政府的公信力。
误区二:只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作秀
电视“问政”别搞成“秀政”
电视问政是个好节目,但它不能成为敷衍或欺骗群众的“舞台”,更不能带有“秀”的味道。建议加大群众评议力度,提高问政中群众所占的比重,从各地区、各行业中选好代表,让更多群众参与电视问政节目,给干部表现举牌评分,对节目效果评议评价。另外,节目现场应该多些真刀真枪、认真较劲,多帮助干部排毒出汗、化骨疗伤,倒逼他们主动作为。唯此,才能改进工作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切实行动回应民声、赢得民心。>>>
“电视问政”不需要“看起来很美”
“电视问政”来不得半点虚假,既然是“问政”就要通过这个节目把“问题”问出来,暴露出来,才能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通往“最后一公里”的症结到底在哪里,需要的是红脸出汗的压力感,而不是侃侃而谈说成绩的自豪感。
“电视问政”需要的是问出成效,答出成绩,通过这个官民互动的平台的确能让更多的民生问题聚集,但是关键还在于“电视问政”的落实,妥善解决问题,践行“承诺”,做言必行、行必果的官员,才能交出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让“电视问政”真的很美。>>>
误区三:电视问政等同于日常问政
电视问政不能满足“有比没有强”
有一些人认为,与其把功夫用在电视问政上,不妨用在平时工作中。诚然,电视问政不能代替常态性的工作,但常态性工作的实现,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不以公众意志为转移。这就跟反腐的三个阶段一样,从内心上讲,我们肯定希望一夜实现“不想腐”,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更应该推动“不敢腐”“不能腐”。问政也是如此,不能把电视问政等同于日常问政,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依然是扩大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探索。
对于电视问政,我们既有必要看到其进步,也必须看到其不足。在现实语境下,电视问政的确“有比没有强”,不能因为没有达到公众理想的状态就否定其积极意义。但是,有关方面也不能满足于“有比没有强”。电视问政刚出现时,还能给人带来新鲜感,但在现在,有关部门如果仍只是满足于一档节目的火爆,难免会让人失望。>>>
对领导干部而言,功夫还在电视之外
要杜绝“花拳绣腿”,靠的还是一个“实”字。电视问政,既需要节目本身不断做实、上节目的官员求真务实,更需要将电视上的监督问责延伸到荧屏外,成为治官的常态;对领导干部而言,功夫还在电视之外。修身、用权、律己,有没有从严,群众都看在眼里。
误区四:“问”而不改
台上暴露问题很重要但台下对问题的切实解决更重要
直播问政的功效不能止于直播现场,台上暴露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下对问题的切实解决。在直播问政中,会有个别官员面对群众的责问,当场疾言厉色、义正言辞,但过后却又恢复本来面目,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抛之一隅、置之不理。因此,让直播问政免于沦入“问”而不改的怪圈,关键在于切实增强政府部门的执行力。>>>
“后问政效应”更应重视
问政是手段,通过问政跟上督办,尤其建章立制,从制度层面严防死守,拉长问政的长度和宽度,使其一次问政长期受益,“一事之过”上下汲取,达到让问政效果横向辐射,纵向传递,迅速向基层广为延伸共同受益,实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个意义上,对诸多热点问题追根溯源,摸准脉搏,对症下药,穷追猛打,把电视问政后的注意力用在封堵制度短板和漏洞上,让“不想、不能、不敢”常态化,方能最后达到“无政可问”,极大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电视问政”的生命力不仅在动真格 更在于常态化
“电视问政”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要解决实质性问题,落实才是王道。也就是说,官员不光是台上“掷地有声”就了事了,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问”去“落实",如果只是走走形式,设计好“台词”,抑或台上流汗、台下逍遥,“这耳听那耳冒”,那么电视问政难免成为形式主义,老百姓就会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
进一步说,电视问政只是“药引”,落实才是去病根的“良药”。当电视问政陷入一种形式化思维时,公众当然不满意,他们不仅要看到一次动真格,而且要看到常态化,他们不仅要看到表面上的热闹,而且还要看到制度化。因此,当电视问政在各地推进时,应该拿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评选各地的承诺兑现度、问责度,让“官不聊生”这个词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