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旗文稿 更新时间:2016-03-14 15:37 作者:辛向阳 责任编辑:
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保持持续健康的内在动力。必须认识到,创新发展不是离开社会制度的悬空式发展,中国的创新发展始终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底蕴,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要条件就是科技创新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332年的历史,在1848年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有很多条件,比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理论基石、三大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等等。还有一个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就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
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不重视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这成为其思想的软肋。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一个问题是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要面对的困惑:未来社会谁来从事十分艰辛、枯燥、肮脏甚至危险的劳动。考茨基在其《莫尔及其乌托邦》一书中说,这一问题“成了全体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块绊脚石。” (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第226页,三联出版社1963年版)让谁来承担未来社会艰苦劳动这一问题的确绊倒了无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考茨基认为,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人们认真研究近代技术,这一类问题没有不能解决的”。(同上,第227页)正是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未来社会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路径。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蒸汽机、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因为科学按其本性来讲是服务于大众的,科学越发展,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科学技术的资本化异化着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在变成资本奴隶的同时,还要变成机器的奴隶。私有制使科学技术仅仅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成为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科学技术创新要想成为真正为大众谋利益的动力,就应当建立公有制和无产阶级的政权。马克思指出:“只有工人阶级……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劳动共和国中,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9―150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创新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创新。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能够避免对生产力的破坏。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0多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他说,“创造性毁灭过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它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每一位生于其中的资本家都不得不关注它”。资本主义就是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来摧毁社会财富、给人民大众以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再发展自己。这种创新不会关注大众的整体利益,也不会关注社会财富的损失,只关注资本利益的增加。1929年10月24日,经济危机的大风暴席卷美国。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大量销毁人民群众需要但对于资本追求利润而言“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汽车工业下降了95%,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全国1/4的工人失业。这种危机式的创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创新的基本特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就要避免对社会财富的破坏,要用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力能够在累积的基础上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创新应当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破坏。社会主义创新是在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是累积性创新,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创新。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充满真理性的科学体系,不带偏见的学者都会承认其学术的创新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思想创造和实践创新,这一点,就连科学社会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老师路德维希・冯・米瑟斯在1922年撰写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中说:“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理想既宏伟又朴实。甚至它的最坚决的敌人也不能拒绝对它进行详尽的考察。其实可以说,它是人类精神最具雄心的创造。试图摧毁一切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全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社会,构想一幅新的世界蓝图,预见未来的全部人类事务所必然采取的形式――它是如此壮丽,如此无畏,无愧于赢得最高的赞誉。”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的分析》第1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人类思想的伟大创新。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从空想变成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还会停留在自发阶段。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02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同上)曾经担任过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的罗伯特・唐斯在其《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中引用弗里霍夫博士的话所说:“他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的人们的思想――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美国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和詹姆斯・福斯特在1997年出版的《论经济不平等》一书中指出:“通过将人们的关注点转到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的阶级差异而产生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应得原则曾经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巨大无比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十月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伟大的十月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创造。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先进的民主制度:1917年11月15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列宁和斯大林签署的《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境内各民族权利完全平等,废除民族压迫制度;1917年12月4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罢免权法令,规定人民不仅有选举权,而且有可以随时罢免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1918年《苏俄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劳动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剥夺剥削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并采用公开投票的方式;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苏联公民均有权参加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选举制度。列宁在1921年撰写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指出:“就拿宗教、妇女的毫无权利或非俄罗斯民族的被压迫和不平等地位来说吧。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最先进的国家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方针彻底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在我国,这些问题已由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法律彻底地解决了。我们一向在认真地同宗教进行斗争。我们让一切非俄罗斯民族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或自治区。在我们俄国,妇女无权或少权这种卑鄙、丑恶、可耻的现象,这种农奴制和中世纪制度的可恶的残余已经没有了,而这种现象却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被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和愚蠢的吓怕了的小资产阶级重新恢复了。” (《列宁选集》第4卷第56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苏俄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18岁以上妇女选举权的国家。这推动了世界各国妇女选举权的发展,之后,英、美、法等国妇女才获得了与男性公民同等的选举权,女性因此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道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推动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正是因为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为奇迹、海尔奇迹,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保障。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会成功?我看,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才能作出构想: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能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的制度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是“大众”和“万众”,即社会全体的劳动者。谁能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机遇,谁就能在创业和创新的领域开辟自己的天地。创业和创新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大众的集体行为。创业创新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个人整个团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是劳动者联合进行集体创业创新的行为。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瓶颈区下大功夫,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拿出“杀手锏”,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作者: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