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01-20 09:12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蓝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建议》精神,是制定和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根本保证。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资源环境压力难以承受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8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人均GDP1.2万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人均GDP六七千美元到1.2万美元是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多数国家在这个阶段停滞下来,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少数国家跨越了这个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抓住宝贵发展机遇、推出有效发展举措。《建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出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对于我们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完善科技、教育体制,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目前,从全国来看,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而中西部广大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或初期阶段。因此,要素投入和发展的重点应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通过释放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扩大海外投资,建设“一带一路”,创造出口需求,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共享发展,就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等,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发展差距本质上也是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为2.9∶1,占全国人口45%的农村居民收入上不去,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题。同时,这又是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过去总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低一些是必然的、合理的。但一些国家的经验说明,只要采取积极措施,农民收入可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近两年,由于政策措施到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可喜现象。
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关系到我国经济长远持续发展。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现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财产权不平等和户籍权益不平等。农民还不能像城里人那样进入市场交易自己的住房,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干了二三十年,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并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这两个不平等,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投入的重点在城市,形成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入城市,而城市的技术、资金和高素质劳动力很难进入农村,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建议》提出实行精准扶贫,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这些重要举措,将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快发展、城乡差距更快缩小、城乡发展更快走向协调。
着重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的过程中,然而我们的消费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尚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个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而在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上,则呈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状态,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环境、供水、家政服务等,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又比较大。造成公共服务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建设主要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政府财力不足,社会资金又缺乏进入机制,必然带来个人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各地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相差悬殊,直接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并通过推动各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大体均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等。这将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对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扩大居民消费将产生深远影响。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十三五”期间需要改革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体制,推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通过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投资者能按期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能把巨量社会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尽快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适应了广大居民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包括为人们提供清洁、优美、舒适、宜居的环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实现绿色发展,首先应破除增加环保投入必然影响发展的模糊认识,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已作出部署,要求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议》进一步指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过去我们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由于监管不严,结果是认真治理的企业吃亏,不治理的企业反而增加盈利,以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改为谁污染、谁付费,且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有利于保证采用先进治理设备和技术,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避免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排污行为;有利于形成有效机制,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同时,所有企业都执行统一的排放标准,公平竞争,有助于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技术进步消化污染治理的成本。《建议》还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督促企业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将对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