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2015年理论视野中的热点

来源: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5-12-31 09:04  作者:张耀、魏志奇  责任编辑:

 

2015年,“互联网+”成年度最热词。带着颠覆一切的创新基因,它席卷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生活生产的全面变革。

“十三五”规划建议

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全景式图谱

如期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审议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径,勾勒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图景。“十三五”规划适逢中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刻,因而备受关注。

学者认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六个必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明确五大发展理念,是关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景式战略图谱。深化各领域改革,让民众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6.5%将是经济增速的下限,只有稳定的增长,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领域改革。

分析认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检验改革“含金量”高低的重要“标尺”。随着“十三五”规划出炉,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力转变、公共服务的持续升级、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绿色发展道路的确立,中国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将会不断提升。中国特有的五年规划,本质上是人民的发展规划,有助于13亿全体人民通过教育投资、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投资,实现全面发展、幸福发展、健康发展。

“全面二孩”

关系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压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即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观察者注意到,这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之前,从10年前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到5年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措辞表述的细微变化,也表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规范逐渐上升到人口均衡发展的高度上来。

学者观察认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总量惯性增长的趋势明显减弱、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人口开始减少。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将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令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在日益突出。

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30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虽然目前人口红利还在持续,但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中国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未富先老”局面,全面放开二孩是重要解决办法之一。

学者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压力,调整劳动力结构,缓解我国人口红利消退的速度,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发出了最强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学者认为,这“三个必胜”正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和人民愿望的充分表达,也是对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准确诠释和高度凝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主张和奋斗目标,必将鼓舞更多的人们团结起来,为维护正义、和平事业的伟大斗争成果而不懈努力。

学者指出,在那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在长达14年的抗战特别是8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华民族遭受了惨重的牺牲。其间,有人丧失了信心,有人屈膝了,有人投降了,有人助纣为虐了,但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没有被敌人的屠杀所吓倒,没有屈膝,没有投降,而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坚持正义战争,坚持阵地战与游击战的战略配合,坚持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积小胜为大胜,用持久战的理论指导战争的进展,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中流砥柱,终于经过苦战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那几年是何等艰苦卓绝,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中浴火重生,需要用鸿篇巨制的史书来详加记载。

学界强调,总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教训,历史昭示的伟大真理在于,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在世界上平等生存的权利。地球只有一个,各个国家只有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地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反腐风暴

廉洁政治建设迈向制度化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廉洁政治”,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后,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反腐败的终极目标首次被正式确立,是指导今后反腐倡廉建设的总方针。经过3年的“治本准备时间”,2015年,反腐成为中国大街小巷最具热度的话题,与反腐风暴相呼应的是一系列落地有声的制度性建设。

梳理一年来的反腐行动,学者认为,有八大亮点值得关注。一、反腐没有休止符。反腐方向越发清晰,反腐“红利”也越发突出。通过严厉查处减少腐败存量,通过制度建设堵住腐败增量和变量,反腐行动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二、明确党纪严于国法。今年的重要变化是纪检部门执纪中将纪律挺在前面,明确对党员的要求高于群众。具体思路是靠法律惩治贪腐的极少数,靠党纪管住党员干部的大多数,从源头防止腐败滋生。三、海外追逃成反腐“第二战场”。中国正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法律制度为国际合作创造更多条件,海外不再是逃避司法打击的“避难天堂”。四、对“团团伙伙”、“山头主义”零容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五、聚焦群众身边“蚊蝇腐败”。群众身边的“蚊蝇腐败”行为小危害大,有的表现出“小官大贪”“腐败窝案”等特点,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影响执政党形象。六、反腐不力将被追责。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意味着明哲保身当“老好人”、对下属贪腐苗头熟视无睹的“太平官”不好当了,也让日常的批评教育、纪律处分成为组织生活常态。七、专项巡视“利剑出鞘”。专项巡视把一大批专业性强、带有行业特点、之前不易发现的腐败问题揭露出来,使巡视工作更加深入,反腐更加高效。

学者认为,这一年的反腐行动,紧扣全面从严治党时代主题,为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提供了更加坚固、更加坚实、也更加坚决有力的实践载体。这对于政治生态的修复再造,对于干部状态的重启重塑,具有定盘星、震慑治本作用,倒逼党员领导干部收手收心。

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

拉开精准脱贫的帷幕

未来5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小康是主旋律,脱贫攻坚是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也把以往常用的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随后召开,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帷幕。

学者认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中国奇迹”精彩的篇章。但也应看到,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任务越艰巨。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复杂严峻的脱贫形势、嗷嗷待哺的贫困地区、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因此,学者认为,中央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坚持“分类扶持”,破解“一个瓶颈”(即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加强“三项保障”(即政治保障、资金保障和社会保障)。下一步政策建议,必须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着力提高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帮扶水平,以期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供给侧改革

让供给跟上和引领不断变化的需求

2015年下半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屡屡成为高层会议的高频词,而且以崭新的面目引爆媒体,各家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定位和角色,在不久之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明确的说法,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中央将供给侧改革摆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供给侧改革必将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经济学家指出,现阶段,供给侧不足的弊端已经凸现。在投资面临边际效益递减、出口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考验的情况下,刺激消费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驾马车。然而,网络消费和出境消费的迅猛增长表明,消费内需已得到足够的刺激,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不强化供给侧管理和改革,就无法聚集经济增长的动能。同时,旧的调控手段限制了正常的消费内需;滞后的制度因素抑制了企业活力。供给侧改革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可行措施。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分别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从这“五大支柱”来看,“供给侧改革”尽管是全新表述,但与现在已经部署并次第展开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实际上此前围绕上述“五大支柱”的改革已经展开。有学者分析,供给侧改革是十八大以后一个渐进过程的结果。

“一带一路”、亚投行

中国外交凸显全球视野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影响到中国国内的改革和进步。在2015年的中国外交中,“一带一路”与亚投行齐飞是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学者认为,筹建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中国“一带一路”宏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对中国发展起深远作用,且影响亚洲、中亚、中东、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意义重大。亚投行成立,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事务、尤其对亚洲事务的应有话语权和担当。当然,亚投行是国际金融领域的新事物,项目规模庞大,牵涉利益复杂。要管理亚投行这样一家多边国际金融机构,挑战不容低估。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适应国际规则,也是学习、借鉴并遵守国际规则的受益者。近年来,从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再到现在的亚投行,中国积极倡导、参与推动组建新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不断深耕多边金融机制,开启了经济外交新模式。

学者认为,从中国领导人出访,到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成功举行,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到丝路基金的设立,“一带一路” 建设稳扎稳打,中国打通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外交节点。中国以宏远眼光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近睦远交,互利共赢,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又大大拓展了本国发展战略空间。

中国科学家首次凭借本土科研获得诺奖

中国科技方向:创新、创新、再创新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依据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受访问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屠呦呦捧获诺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一个缩影。

对于屠呦呦给中国教育的启示,学者认为,一、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献身科学研究的牺牲精神”,要大胆质疑、求证、创新,从而取得关键性突破,而正是这点,尤其值得当前基础教育者们深思。二、学术研究的突破在创新,而创新突破的动力来自于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和批判,要尊重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这恰恰是我们当下教育所欠缺的。三、在中国,不少科学家没有把“求真”放在很高的位置,这种情况在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评价和科技评价都被另一种忽视“真”的价值意识所渗透,直接操控、误导或左右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

网络时代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升级

在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后,中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这扇大门打开速度之快令外界惊讶: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仅隔10天国务院发布全文。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互联网+”时代又增添一个全新注脚。

与传统产业全面融合后,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工具或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是一种可以对全产业链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设施。学界认为,互联网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中国智造”将拉开序幕。当传统工业的采购和销售环节遇上互联网,原本神秘的工业制造也逐渐放下“高冷”,紧跟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在互联网的倒逼作用下,传统工业制造正重塑生产流程和价值体系,以提升产品外围竞争力。

根据调查,互联网在服务业主导的第三产业领域内刮起“旋风”,普通百姓时时处处感受着互联网对衣食住行的改变。目前电子商务进入黄金时代。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人均商业基础设施的差距,满足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消费需求。同时,电子商务在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就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互联网可以实现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掀起了全民理财的热浪,低门槛准入与便捷操作推动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的发展为征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上海外滩踩踏、天津仓库爆炸、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灾害……

因脆弱而显短板效应的城市公共安全

从上海外滩拥挤踩踏,到天津港8・12大爆炸,再到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关注城市安全,保证特大型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今年国内大城市两会重要议题。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事故的发生不是没有预兆的,更多地在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或漠视。

评论指出,出现事故不可怕,信心也是完全可以重拾的,重要的是需要对公众疑虑和关切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作出“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让调查处理过程公开透明,使公众得到真相;查清事故原因,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增加安全系数,帮助人们找到安全信心的生长基点。

分析认为,加强城市公共安全,要借助群众无所不在的雪亮眼睛,真诚倾听百姓对公共安全的各种意见,善用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化危为安。这不仅因为,公众作为“体验者”,晒出来的安全隐患往往目光如炬地指出了真实问题;更是因为,在公众关注的目光下,隐患的背后凝结着社会关切,影响着安全预期,对事故和隐患的正确态度和负责行动,本身就是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基础工程。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