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协同发展破障碍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5-07-09 09:05  作者:杨亮  责任编辑:

 

CFP

当前,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到长江经济带,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撑的新区域经济带正在形成。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沿着“经济带”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将对稳定增长和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从京津冀目前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来看,协同程度尚待提高,动力仍有不足。从制度层面看,最集中地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壁垒。目前,京津冀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还较为滞后,京津冀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放眼全国,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仍旧是层层的行政垄断和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甚至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只有行政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不是以市场配置资源自发形成的,而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的。由此,行政区政府在本地区经济受到某种损害时,就会动用行政手段加以保护,从而影响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价格信号失真。这种行政垄断不仅存在于大行政区域之间,也存在于行政区内部。

可以说,消除地方保护的障碍,培育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京津冀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推动机构,这都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利剑。

毫无疑问,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现有利益进行调整,就要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实现。对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减少行政干预对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各种阻碍。促进区域资本整合、区域技术合作和人才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产权交易等各类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市场规则。

从产业层面看,京津冀内部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相差很大,这是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北京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天津正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经济联系的障碍和难度较大,会影响区域产业协同联动的效果,需要政府予以政策倾斜,实现区域间的对口支援以及产业转移。此外,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下,京津冀整个区域出现了强烈的同构竞争,这也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京津冀三地更为紧迫的一大任务,是通力合作建设区域创新网络。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共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域技术创新协作网络,可以为推进产业联动和提升产业能级提供动力支撑。要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和研发机构的优势,建立一个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这个网络包括研发网络、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科学实验室共享网络、成果转化服务网络、风险投资网络等,创新一体化网络的建设可以提高京津冀企业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和协同发展。

最后,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看,三地差距也较大。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急需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交通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快速便捷交通,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加强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探索有效的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追求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简单追求各地经济总量相等与接近。区域协调发展,应当追求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即在不同区域实现边际投资的产出相等。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在均等化公共服务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共同市场,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与资金流自由流动,确保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可以不平衡,但公共服务必须均等化。追求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闻观察员 杨亮)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