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5-06-05 09:16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审美经济的基本特征
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提出“审美经济”概念,将其作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描述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经过许多学者探索,逐渐显现其基本特征。
需求表现为体验效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研究了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区分出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另一种是反映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卡尼曼把后一种效用称为体验效用,并把它作为新经济学的价值基础。最美好的生活应是使人产生完整愉快体验的生活。体验效用表现为: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不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产品的审美化和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商业环境等)的审美化。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如影视、演艺、动漫等,更加体现出纯粹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效用。
供给表现为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大卫・罗伯兹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一文中认为,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或氛围,一种梦想。而且,这些梦想性质的东西,与时代科技联系密切。在物质产品供给方面,早在18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就已依靠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来增强供给优势。从罗斯金、莫里斯到“工艺美术化运动”,从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奥地利“分离派”、美国的“功能主义”,到德国的“包豪斯”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下共识:技术与艺术并非注定分离,产品的物质实用性与艺术形式必须协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应从功能与审美两方面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家与技术师应结合起来,携手共创符合时代要求的产品新形态(包豪斯宣言)。此后,各国理论探索与设计实践不断深入,逐步确立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研发设计在整个工业中的“灵魂”地位。在精神产品供给方面,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传播。
价格表现为审美占据主导。主流经济学认为,产品价格是由供求数量变动决定的。在审美经济时代,对产品体验所形成的审美和情感依赖或价值认同往往决定价格的高低,不因供求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为追求某种体验,消费者往往愿意支付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且相互攀比,供给数量不断扩大,价格却不降反升。
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
产业链是各产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文化创意产业是审美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国内外研究表明,它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产业,其产业链的延伸主要体现在纵向延伸(规模数量分工)和横向延伸(空间扩展分工)。
从一般意义来讲,文化创意产业链上包括所有上下游的企业,主要有五大主体,即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属性的强弱,可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创意产业、外围创意产业和边缘产业。核心产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外围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新闻出版业,原创性较弱,创意制造属性较强;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延伸主体构成,包括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如图书馆业、咨询业、教育产业、资本市场、物流体系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层次各产业的基本形态是共同的,即原创研发―生产制造制作―传播营销―展演服务体验―体验反馈与延伸。在我国,该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两头小,中间迅速突起,产业链亟待向两头延伸:原创研发的风险大,其规模数量增加需要国家政策重点扶持,而体验反馈属于延伸价值链,需要企业具备战略眼光,也需要国家服务贸易政策支持。
大量成功实践证明,核心产业通常集中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诸多文化产业会加速在中心区集聚,形成文化产业资源的高度集中区。核心产业分布依傍科研机构,也是基本趋向,便于科研合作制作,降低成本费用,增加附加值。外围产业的文化旅游业依托特定自然及历史资源分散分布,通常位于郊区等工业发展较少的地区。而外围产业的新闻出版业发展需要有便捷的信息来源,往往围绕核心产业集中分布,趋向人口集中的区域,有助于延长产业链。边缘产业的地域分布取决于核心产业、外围产业的发展需要。如图书馆业、博物馆业都集中分布在核心产业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咨询业、教育产业、资本市场则需分布在距核心、外围产业较近通勤距离和信息便捷的区域。
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我国则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而非创意工厂,整个文化产业包括媒介行业、娱乐行业,一哄而起,节目和产品越来越雷同,区域间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突出。由于没有核心创意的产权,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发挥各地优势,分工合作,延伸产业链,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应当建立全国性产业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加原创产品。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将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国际竞争,逐步形成竞争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