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以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5-05-28 15:53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资源消耗呈加速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矿物资源将会消耗殆尽,加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方程还是不等式?在可以预见的极限内它有解吗?

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地球可再生自然资源总量就已捉襟见肘。如今,86%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远多于生态系统自身可再恢复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非持续增长方式,已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这是由于环境污染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形成规模往往遍及全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性,治理和改进方面容易造成低估和松懈;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何时达到地球承受力的上限,很容易使人们错失阻止生态进一步恶化的良机。资源环境问题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生态难题,气候变化可能引发地球突然且不可逆转的变化,其影响大都具有复合性,并逐步演化为社会政治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地球这一封闭的有限系统中,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与修复能力都具有一定的阈值,一旦突破极值,必将导致我们目前的工业化文明难以为继。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是经济增长中难以逾越的瓶颈,没有一个自然法则能保证过去几百年来人类福祉、工业产值和财富的快速增长会继续延续。目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充分显示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今后全球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都是可能的。

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在现有技术装备条件下,人类经济增长已经接近上限。如果不能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球经济难以走出低速增长的窘境。严峻的现实提醒世人:人类经济增长是有限度的,不会永无止境。这个限度既有相对的一面,也有绝对的一面;其相对性表现在,经济增长的上限可以被创新所打破,其绝对性表现在,经济增长最终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只要政府肯刺激,经济就会增长。事实上,经济刺激只会缓解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过度经济刺激不仅会引发经济滞胀问题,还会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而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结构日趋合理与优化;资源消耗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小;知识含量和非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总体效益越来越好。这无疑会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可能形成资本收益的内部递增,并能使传统的要素也随之产生递增效益,从而带动整个经济效益的好转。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不断进步和创新。由于缺乏重大创新成果,自2004年起,全球经济增长活力显著下降。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后如果生产率不显著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大约下降40%。为了提高生产率,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做好两点:一方面新兴工业国要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更加重视弥补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受资源和环境制约。要突破现有的经济增长瓶颈,就要依靠创新创造,推动经济在绿色循环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