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15-05-06 08:54 作者:赵磊 责任编辑:
■ 宏观大势
“一带一路”的推进既要靠企业,也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政府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关键力量。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势头也很好,相关项目可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外国人要披荆斩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原因很简单,即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有极大魅力的,有这些沿线国家最需求的东西:一个是有形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业等,另一个是无形的产品,如先进的思想、理念、制度、价值等。
今天,对中国城市和企业而言,想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首先需要想明白两个问题:中国城市、企业要买什么和卖什么,是产品、技术、服务,还是标准和话语权?从哪儿买,又要卖给谁(国家和地区)?
目前,“一带一路”方案重点圈定了18个地区,包括新疆、陕西等西北六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三地,上海、福建等沿海五地,内陆地区则是北京和重庆。看到这个榜单之后,对中国城市而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实,上榜的城市不意味着有特殊待遇,没上榜的城市不意味着被“冷落”,关键是“有为才有位”。
对丝路城市来说,应当抓住机遇,尊重国际产业演进规律,形成自身的独特产业标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而服务业将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旅游、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培训等专业服务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此外,还应努力提升本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除不断扩大农业和工业合作外,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如文化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等,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都是资金乐于流向的地方。
总之,丝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单纯看经济增长指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自身城市概念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含金量。经济与城市文化的联姻,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是“一带一路”丝路城市的应有之义。中国的城市要做精致资源,要打造有品质、有品牌的城市产品,要展现中国城市的美好态度,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业。
“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不仅是经济崛起的良好契机,更是中华民族文明性崛起的自我要求,其目的是要将国际社会对中国城市的好奇上升到由内而外的欣赏与认同。
“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既要靠企业,也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政府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关键力量。
□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