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5-04-15 15:50 作者:周小毛 黄海 责任编辑:
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的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笔者认为,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全面思考和把握。
新常态的动与静。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老常态、旧常态而言的。新,本身就是动,就是变,就是非静止。但新常态形成之后,又是相对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又是静,又是一个时期之内的相对静止,一个时期的不变。这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可以预期,在国际国内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制约压力没有根本改观、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瓶颈没有突破的条件下,新常态是不会随意变化的,这也是新常态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持续、在全国整体空间上相对静止和不变的基本依据。新常态不能朝令夕改,不可瞬息万变,一当形成,应成常态。之所以说是相对静止,是因为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宏观中的静与微观中的动,整体的不变与局部的变,都是常态,这就是新常态动与静、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新常态的质与量。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旧常态”时期,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靠量的扩张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注入生产要素,拼人力物力甚至牺牲环境。这种发展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同时也有质量的缺失,短期可以,长期不行。由“旧常态”进入新常态,并非主观臆断而是科学选择,这是理念的更新、思路的调整和方式的革命,是质的变化。新常态要求坚决摒弃唯GDP论,挤掉发展的水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使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将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流导向和灵魂。当然,质与量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无质之量与无量之质同样徒有虚名,毫无价值。更何况我们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任务没有变,发展是硬道理的判断没有变。因此,新常态还是要谋求发展,事实上,7%~8%的增长速度也还是名列全球前茅的。
新常态的点与面。新常态作为一种相对静止的大“存在”,是由无数相对运动的小“存在”而形成的。在这一矛盾的发展运动当中,特殊的、变化的个体汇聚成一个一般、稳定的总体。一方面,作为思考和谋划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总依据,我们必须把新常态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地方,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是新常态的全面性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之间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这就决定了在总体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状态下呈现出的快慢不一样、进程不一样、转型重点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因此,辩证理解和把握新常态,就要理解其既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状态,又是一种兼顾点与面、局部与全局、一般与特殊的状态。比如,某一特定地区在前期生产要素集聚到了一定程度,找到了适合的新型产业与发展路径,突破新常态、超常规跨越发展也是可行的。这并不是否定新常态,而是更加积极能动地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的热与冷。新常态的提出,在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热烈反响,已成为当前最热的经济关键词。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新常态认识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同,加上新闻媒体的立体式宣传和理论工作者的集中式解读,新常态已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新常态不能仅停留于口头上、报告中、文件里,而应该把“热”宣传与“冷”思考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运行规律,真正掌握新常态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从而更加理性地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驾驭新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新常态的思维,提高对新常态的认知和理解,以新的思维提炼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要把新常态作为判断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点,科学运用新常态的理念来指导实践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新常态的思想认识、思维方法转化为经济工作的自觉行动,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以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动力的创新提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周小毛 黄海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