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刘大为: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姿态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5-04-10 15:17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的国展,每五年举办一届,从1949年开始,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这十二届全国美展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历史变迁的进程,记录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成就,荟萃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精美段落,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美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的全国美展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

从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开始,中国美术家协会都会在次年遴选部分优秀作品赴国外进行巡展,今年仍将延循此项惯例。所不同的是,由于受展览经费所限,往届巡展都是由巡展国出资邀请展览,巡展地仅限于日、韩以及港、澳、台等亚洲个别国家和地区。到了今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资助和国际友人的鼎力支持下,才真正了迎来全面拓展和提升。本次巡展国家遍布四大洲,除日本外,将依次在新西兰奥克兰、美国纽约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这是全国美展首次光临大洋洲、美洲和欧洲,所到之处皆为在各自国家乃至国际艺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艺术场所,契合了全国美展的高品质与高规格。精选出的65件巡展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综合材料绘画、艺术设计、动漫等诸多美术品类,从形式到题材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家们独特的审美视角、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美术语言,彰显了开放的文化视野和艺术探索的勇气。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努力,将足以代表当代中国美术的整体面貌、主流形态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精品呈现在世界面前,让外国观众看到更全面、更真实、更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中国。

下文即以国际巡展作品为例,对美展所蕴含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等特色作一梳理。

历史记忆

这些作品鲜明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家的现实敏锐性与社会责任感。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节点上,美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祖国人民跳动的脉搏息息相通,他们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语言审美地再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建构与复兴。金奖作品何红舟的《桥上的风景》,用厚重的油画笔触将中国近现代三位美术先驱青年时代留学巴黎时的身影定格,犹如雕塑般伫立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外美术交流史上不可磨灭的别样风景。而银奖作品李成民的《开国大典・人民万岁》则以一种写意加表现的油画语言,宣告了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屈辱和苦难后浴火重生时的壮怀激烈,泼辣而纵横挥写的笔触与色块赋予了画面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张力。王野翔的《春潮――邓小平与习仲勋在1979》则借助水墨表现领导人在共商国是时的从容与淡定,再现了国家在经历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的风云激荡,歌颂了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与政治胸怀。

现实观照

在现实主题上,许多作品不仅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而且从各种角度揭示了这种历史巨变中蕴含的社会精神的变迁,采用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抽象化、观念化的。铜奖作品袁伟的《碎片》就是用综合材料的形式语言,将铁板和纸张这两种物理性质差异巨大的材料直接对话,抽离出各自的符号学意义,主观促成不同材质之间的矛盾对立与统一,以此反思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另一幅铜奖作品的主题则显沉重,姜永安在中国画《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中,将垂垂老矣的慰安妇排列在画面上,一帧帧现实肖像在无声地控诉着人类文明史中最丑陋而黑暗的一页。她们组成了国难史中的每一个文字,猛烈冲击着观者的心灵。王昌淦的版画《历史之镜系列》则是用一种貌似严肃却略带戏谑的语调,为我们呈现出观照现实的另一种方式。每个重大事件都被赋予了超现实主义特征,反映出信息消费时代公众所特有的娱乐心态。但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悄然无声地承载着一切。

军事国防题材历来是全国美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国际巡展的相关作品却没有直接表现军事斗争,而是更加注重内涵的沉淀和艺术语言的提炼。阮梅的油画《于无声处》用写实手法,表现了军事训练前,指挥官在阵地向士兵们部署战术计划时的一幕。画题实为点睛之笔,它将巨大的力量暂时收纳在演习前布局推演中,动与静的较量与转换,即将在下一刻冲破这短暂的平衡。孙岱婵的《维和日记(红土地蓝盔情)》,则在用富有温度的水墨语言,讲述中国维和军人在非洲执行任务时,同当地普通民众结下的深厚情谊,呈现了铁血军人脉脉情深的动人一面,升华出和平、奉献与博爱的崇高主旨。范琛则在《天地梦圆》如此表现航天工程的宏大叙事中,刻意回避雄壮与激烈的发展过程,而是截取宇航员太空行走时的静谧,展现“大音希声”的航天精神,赋予航天事业唯美和诗意。

都市图景

和近些年全国美展所呈现的艺术形态相似,都市主题更鲜明地构成了当下中国美术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探索最有活力的驱动器与创造源。以现代科技和时尚化装扮的城市人文景观,促使中国美术以审美的方式不断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许多作品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和心理捕捉等方面,都有新颖而独到的表现。银奖作品梁业健的《青影》以当下都市街头常见的青年人舞蹈运动场面为题材,凝固住最具张力的一瞬,明快而充满动感,用青春的身影诠释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丰富了版画语言的视觉表现力。王羽天的油画《遥望》通过对一位少女闲适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喧嚣都市中渴望放空心灵的精神追求,这种特定的静态式的表现,传递出人物对于内心和外部世界丰富的情感状态。宫丽的中国画《来苏香》采用借喻的手法,用花香指代肩负神圣使命的医务工作者。细腻抒情的工笔技法描绘出现代化医院中的日常景象,特定的审美心理诉求促成了都市视觉特征的审美关照。

自然命题

当代中国美术家的人文关怀,一方面体现在对于生命个体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关切上,一方面则体现在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平衡忧虑上。杨诚的油画《剩山归途》运用斧辟式的大笔触描绘了一座高大的石山在现代工业开采下不断坍塌、开裂,遍布累累伤痕的悲凉情景。山下荒芜的农田象征着生命的凋敝,剩山也面临开采殆尽的命运,也许这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殊途同归。中国绘画尚有寓情于景的美学传统,强调自然的拟人化,含蓄地表达画家本人的精神与理想。刘立勇的《西岳丰碑》结合写实和写意,用松散的笔墨描绘五岳之一华山的主峰,经墨与色层层渲染叠加,呈现出西岳华山初春残雪清冷、巍峨奇峻的自然胜景,以此抒发大气磅礴、意境幽远的北方山水情怀。王炳懿的漆画《生息・华彩墨章》讲述了秋荷荣枯变换的自然规律,用华彩的绽放与从容的凋零营构强烈的心理效果,又用墨漆与金漆的反差形视觉对比,诠释了自身对生命轮转的深入思考。

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是全国美展中又一集中表现的热门题材。身处56个民族共生共融的大家庭,中国美术家们始终在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在凸出民族特色的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以及共有的价值诉求。版画家袁庆禄的作品《祥云・圣女》通过表现一位藏族母亲在草原哺育孩子的温馨场景,揭示了人物在高原雪域中那非常规环境下的顽强和凝重,背景腾空而起的祥云映衬出生命的圣洁和伟大,令观者感受到一种充满力量的视觉图像和富有历史深度的崇高感。初剑的水彩作品《家园》将彝族四世同堂大家庭的群体形象定格为画面,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象征着少数民族同胞平等和谐的生活现状。作品通过表情的细致刻画揭示内心的幸福感,营造出清新、高远的美好意境。敖登高娃的《祝酒歌》借鉴中国传统壁画的诸多创作技法,表现了蒙古族少女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端着银碗,向远方客人唱起热情的祝酒歌。红黑相间的强烈对比色,表现出蒙古民族淳朴好客的内在气质。

结语

在新媒体艺术不断挑战架上艺术的当下,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在整体的艺术格局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比如首次将陶艺、漆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独立出来,在艺术设计展区增加了工艺美术的内容,增设实验艺术展区,表明了主流美术对于影像、装置、观念等当代艺术理念部分认同和吸纳。特别是实验艺术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其艺术特征注重思想精神的表达,探索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因而首次以独立展区的面貌为公众呈现中国近十年的实验艺术生态之外,还首次邀请海外华人美术家参展,以此联系华夏子孙浓浓的血脉亲情。

从内容审视,展览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样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既有历史事件的当代解读,也有百姓民生的点滴记录;既有紧张忙碌都市生活的描摹刻画,也有对自然界山水花鸟的生动展示;既有传统中国笔墨的传承发展,也有当代工笔的创新开拓;既有写实技法的探索研琢,也有意象写意的当代转化;既有扎实的学院派造型语言,也有轻松诙谐的当代艺术元素。

由此可见,全国美展正在不断关注与切近“当代性”。这种“当代性”不仅体现在美术创作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敏锐观照上、体现在艺术家们丰富有力的视觉表达上、体现在造型观念与语言展现出的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自我修复能力上,也体现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主流美术的毅然坚守上、体现在当代中国美术本体所具备的开放、包容与自信的特性上。正因如此,行进之中的全国美展正在逐渐开创具备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述方式。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