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亟待从观念上改变殡葬习俗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15-03-27 11:17  作者:知风  责任编辑:

 

25日上午,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报告指出,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另外,目前殡葬消费中的突出问题还有,农村居民办丧吃请花费贵,殡葬机构外殡仪消费高于机构内;生态节地葬仍受冷落。(3月26日《新京报》)

尽管“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约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的调查数据不一定有普遍讨论价值,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重大事项上的大手大脚,丧事也不会例外。然而,在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下,光从消费方式、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上看待殡葬习俗,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既然活人有豪宅别墅,也必然有价格不菲的墓地;既然有风光十足的婚宴,也阻挡不了铺张的丧事。北京地区市区居民平均之下的80000元殡葬消费,也是包含着那些豪华“阴宅”的因素,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个“死人”的代价。

几十年来提倡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但无论在日常生活或婚丧喜事中,都被默认为在宴请吃喝上的开销。而殡葬消费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让不少人觉得“死不起”的问题,却反映在墓地消费过高。2014年北京14家经营性公墓的最低单个墓穴价格,最便宜的通惠陵园单个墓穴也要36800元,万佛华侨陵园单个墓穴最低价格要108000元,万安公墓甚至达到过单个墓穴25万元的高价。墓地能开出这样的高价,除了经营者的无度逐利外,人们诅咒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是一个可怕的信号。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死人的数量是在做加法,而可用作墓穴土地面积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年复一年,“死无葬身之地”将不是一个传说。

因此,对于“天价墓地”就完全不同于高价房,既不能指望经营者薄利下的降价,也不能等待人们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墓地造成了有增无减的需求,而“有减无增”的土地,总有用完的一天。这种可以预见的结果,已经让一部分人未雨绸缪,于是有些地方出台了不能提前买“活人墓”的政策。在这样的供需现状下,墓地不涨价,除非经营者没有听说过当前的高房价。如果说“土地红线”一直是推高房价的理由,那么,即使认为这是噱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墓地最终无处落脚的事实。因此,墓地将大幅度涨价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无论墓地价格的涨跌,都无法改变人死后入土为安的刚需。

这就使得有关“死不起”的讨论,还停留在高价丧葬消费的层面。其实,最终“死无葬身之地”已经算不上“远虑”,而高价丧葬消费只是“近忧”。如果不从观念上改变殡葬习俗,非但解决不了“近忧”,而且会加速“死无葬身之地”的到来。就墓地价格而言,在市场化环境下,只要设想人如果长生不老,现在的住房会是什么身价?要破解“死不起”的难题,避免最终“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就必须逐步改变殡葬习俗。

这是无情的客观事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不能眼看着有限的土地被墓地蚕食,应该大力提倡和积极响应已有先例的生态节地葬,比如树葬、花葬甚至海葬。撇开唯物还是唯心的个人观念,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起码认知中,也应该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的转变。

文/知风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