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为官不为”是一种变相腐败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5-03-16 11:35  作者:李大光  责任编辑:

 

李大光 国防大学教授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惩,打虎拍蝇。在中国大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反腐败斗争,周永康、徐才厚等一些所谓位高权重的人被依法调查和处理,成效是明显的,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形成了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良好态势。然而,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一些贪官慵政懒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一种消极的态度“软”对抗中央的反腐风暴。“为官不为”就是一种新的腐败形式。

庸官懒政现象中央反腐风暴以来一些政府官员的为官不为政的表现。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工作懒散,效率低下,在日常办公中至于老百姓的问题,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推则推,能糊弄则糊弄。某些官员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他们对“八项规定”有抵触情绪,觉得执行太严,福利大为缩水,心理落差大;对反腐败有心理阻力,认为有点儿“官不聊生”了,觉得干事容易出事,混日子不干事反而没事;觉得现在花钱审批太麻烦,约束太多,那干脆就不干活了。“庸官懒政”的现实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缺乏责任心,在其位不谋其政;缺乏公仆心,唯利是图、吃拿卡要;缺乏创新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持久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缺乏真本事,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

庸官懒政的不作为现象就是一种新形式的腐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政府公务员都是掌握了一定公共资源的,不作为、乱作为可能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失职、渎职行为。李克强语重心长地说:“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可见,把“不作为”、“乱作为”视作腐败,是反腐的提升。目前,有些地方“不作为”和“慢作为”问题还比较突出。门是容易进了,但进去以后效率慢了,对改革发展还是有影响。

庸官懒政现象是消极对抗中央的高压反腐风暴。面对中央高压的反腐风暴,部分官员对从严治官和反腐败有情绪,一些官员用懒政来消极对抗中央反腐,因当今处在反腐治标之际,权力尚被群众焦点监督,寻租机遇逼仄,积极出击不如消极等待,何时再手完全取决于获取个人私利的多寡。他们更愿意夸大和渲染基层干部的“消极怠工”,制造和设置阻力,以此干扰、绑架和要挟中央反腐风暴。反腐者不要被这种情绪所干扰,坚持强力反腐,那些被温床惯出来的毛病会渐渐治好的。

“庸官懒政”现象是当前干部队伍管理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各级领导干部政策执行力的提高,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懒政现象遭到中国许多民众诟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新形势下,认真剖析“庸官懒政”现象的现实表现,深入查找其存在的原因,探索有效的治理路径,对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克强指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需要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抓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所以,推进制度反腐和标本兼治是一致的。首先还是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都不能在法外用权。二是要推进体制改革。比如简政放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坚决打掉寻租的空间,铲除腐败的土壤,因为很多腐败分子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寻租。三是要加强监督和教育。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谢谢!

作为公务员,把本职工作做好,是天经地义的。把今天的事做完,明天的事不得不做,这是工作;把今天的事做完,明天的事还想做,这就是事业。我们应把工作升华为事业,提升自己价值追求的层次和境界。从组织层面来讲,一方面,对公职人员要严格要求、管理、监督;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度提高公职人员薪酬待遇;第三,要通过理想、信念等精神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