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5-03-05 15:36 作者:晏扬 责任编辑:
近日,教育部对2015年32所新设高校、更名高校进行公示,其中9所“学院”更名为“大学”,7所“专科学校”更名为“学院”。
虽然“专科学校”、“学院”、“大学”都属于高等院校,但听上去,似乎不如“学院”高端大气,“学院”似乎不如“大学”上档次――这正是高校“更名潮”的最大推动力,并且乐此不疲。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4年间,全国共有380所大学集中更名,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一波“更名潮”。
“更名潮”究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呢?坦率地说,除了一大堆听上去“高大上”的校名,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人们眼见的事实是,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没有上去,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滑。
国外有许多高校从来不改名,校名仍然是初创时的“学院”,但并不影响其誉满全球,更不影响其培养一流人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我国也有一些老资格的“学院”耐得住寂寞,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反之,有些“学院”纵然戴上了“大学”头衔,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又有几何?有的不过被当做笑料罢了。有些原本很有特色的学院,也七拼八凑改称大学,新增的专业名不副实,原有的特色学科也渐趋平庸,说起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有些头顶“大学”头衔的高校,不但没有大师,甚至连足够的大楼(教学设施)都没有。媒体上时常爆出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为了争抢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而各出奇招,乃至于大打出手,“抢座大战”成了大学校园一道怪异的风景线。高校盲目扩招,把学生招进来,却不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学习条件,这算哪门子大学?至于一名导师带十几名、几十名研究生更是寻常风景,学生平时连导师的面都见不到,这又算哪门子大学?
高校办学不能总在名字上做文章。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的“高大上”。这需要每所高校明确自身定位,摒弃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积极修炼内功、发展内涵。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