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李汉华: 如何化解群众对村干部的不信任

来源:党建网  更新时间:2015-02-25 16:54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在农村工作,发现一种现象: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的事情,群众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乡镇主要领导,甚至是县委书记、县长。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这说明当前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拉大,信任出现危机。长期下去,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又影响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热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已然成为摆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现

群众为什么不信任村干部?加以分析,有以下五种情形:一是质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质。一些群众认为,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众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关系亲疏决定,关系好的就是低保户、优待户、救济户,关系不好的,再困难也只能靠边站二是质疑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现在许多群众常年外出务工,在务工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返乡后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不大,加之一些村干部本身学历低、见识浅,深感能力差,还不如自己。三是质疑村干部的工作执行。一些群众通过媒体看到和听到的政策,各地在执行中存在一些差异,认为上级政策虽好,但村干部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四是质疑村干部的履职成效。一些群众看到邻村有发展项目、民生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认为本村干部不作为,能力差。五是质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当看到、听到村干部有违规违纪问题,就认为本村也存在类似情况,在落实惠民政策过程中有不干净嫌疑。这些质疑的汇集,成为村干部与群众联系、沟通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二、导致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原因分析

群众与村干部间的信任危机,有村干部的因素,也有群众的原因。

村干部的因素:

1、村务决策听取意见不广,群众漠不关心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难以正常召开,村务决策和执行过程缺乏群众广泛参与,多是几个村干部开个会确定。即便是参与了,由于一些村干部作风不实,听不见意见,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受挫,进而不关心、不参与、不支持。

2、安排工作少听群众心声,群众莫名其妙由于村干部缺乏调研意识,只顾推进工作,政策没讲深讲透,工作没做深做细,一些对政策不理解的群众,当遇到自身利益受损时,认为村干部乱指挥,有怨言。村干部在项目实施需占用群众土地时,一些群众不支持,村干部认为群众在刁难,简单行事,于是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导致群众公开阻碍,甚至产生群体性恶性事件。

3、处理事情时有暗箱操作,群众雾里看花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渴求在村级事务,特别是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对待。由于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级集体事项研究、决定、落实、公开等工作不到位,为村干部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再者,决策过程受人情关系利益驱使影响,在农村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的问题依然存在,滋长了村干部徇私情、谋利益的行为,更有甚者,使熟人社会关系社会的意识深入人心。群众看不到本村决策过程的民主性,不明就里,自然对村干部失去信任。

4、能力素质普遍不强,群众认为他不如我从当前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来看,不管是从发展能力上,还是从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上都还存在差距。一些村干部发展意识不强,带富能力有限,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村干部学历不高,政策理论水平有限,在做群众工作时不能准确传达上级政策精神;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不相适应。相比之下,群众的发展意识、个人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一些有能力、有基础的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纷纷走上致富路,认为村干部人微言轻,不如自己,甚至讽刺、挖苦村干部。

5、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恨之入骨随着农村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涌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增多。一些村干部在处理村级事务、协调群众利益时,工作思路不清晰,找不对方式方法。有的把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单方面归结于群众觉悟低、素质差;有的为平衡短期利益关系,牺牲和压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埋下影响长期稳定的隐患;有的把问题过于简单化,工作做得不细、不彻底,导致问题一拖再拖,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重大矛盾。这些类似的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在农村,一些群众对村干部的怨恨之情溢于言表,常常与村干部对着干。

6、个别乡镇干部越俎代庖,群众直找书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交通、通讯等条件有了巨大改善,乡镇干部到村工作更加方便,群众出村办事频率越来越高,客观上使得干部群众的关系日渐疏远。交通更加方便,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少了,工作完事就走;通讯越来越畅,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群众之间通过电话就能直接沟通,一些干部习惯电话安排遥控指挥,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一些乡镇干部到村,不管该不该管、能不能管,凡事横插一杠,越过村干部直接表态的情况时有,间接造成群众和村干部间的误会,群众有事只相信乡镇干部,而且信大不信小,遇事直找书记、乡镇长。

群众的原因:

1、集体观念不强,利益驱使的处事方式引发矛盾。农村经济社会、基础建设、民生事业加速发展,在惠及绝大多数群众的同时,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却提高不大,一些群众在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上处理失当,导致村级组织与群众、村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农村,经济发展常常与群众利益有相悖之处,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中占田占土、拆迁房屋等问题上,群众集体意识不强,不愿舍弃个人既得利益,公开反对和抵制村级集体项目动工现象时有发生;在惠民政策落实中,群众利己思想作祟,在村里起哄、吵闹,甚至纠集群众闹事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在利益驱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诱发下,村干部威信大减,成为大家议论和抨击的对象,信任危机便随之而产生。

2、感恩意识淡化,理所当然的等靠思想普遍存在。国家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在大幅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不会纵向比较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变化,却喜欢横向攀比,看东家得了低保、西家得了救济,心理愤愤不平、评头论足。个别群众甚至觉得国家政策给予自己的好处是理所当然,毫无感恩意识,上一年享受了低保,下一年未享受的有意见,评给了别人,未评给自己的也有意见。近年来,在接到的信访反映中,十有八九与农村低保、救济、补贴等民生政策落实有关,许多群众严重缺乏感恩意识,斤斤计较,以享受低保、救济等政策为荣,得到低保、救济的,靠等着低保、救济过日子,没有得到的,还会想方设法的去争、去要。

3、偏信负面言论,无官不贪的偏激认识煽动人心。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有电视,大多数人都拥有手机,有条件的地方开通了互联网,群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越来越多元化,使群众在感知一些社会现象时更加直接,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极端化。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腐倡廉的力度很大,一些领导干部纷纷落马,社会反响强烈。在现实生活中,群众对那些负面的、偏激的信息和言论,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而那些传递正能量的报道则反而容易受冷落,久而久之,无官不贪的错误认识在群众中有了市场,在一些人心中还根深蒂固,作为农村一线管理者的村干部自然也不能幸免,成为质疑对象。

4、参与愿望减退,敬而远之的麻木心态造成误会。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在家的群众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一现象使得群众与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外出人员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家,对村级集体事务毫不关心,抱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参与村级集体事务的激情和愿望也并不强烈,对村级组织、村干部更是敬而远之,接触不多,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少。外出人员了解家乡发展建设情况的渠道窄,主要是电话与家人沟通,或是逢年过节回家听群众宣传,而在家人员对村级集体事项讨论不积极参与,决策不关心关注,宣传不全面客观,对上级政策一知半解,对党务村务不清不楚,在信息传递中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三、化解群众对村干部信任危机的方法路径

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病症、和谐稳定的毒瘤,不但影响村干部工作激情,更阻碍农村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好三农工作,化解信任危机已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民主建设,实行阳光村务、科学决策。人心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基石,化解群众信任危机,首先要从取信于民入手。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现状,逐步建立完善村级事务协商、决策、施行、监督全程统一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自主权,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村级集体事业上来。一是建立村务年会制度,由村干部牵头负责,每年春节前后,利用外出人员返乡过节之机,组织本村党员、组长、先进人物、退休干部、返乡农民工代表召开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公开制定本村年度发展计划,村干部现场承诺,对群众提出事项,能办成的,逐一明确时限;可能办成的,集思广益想办法、出点子;不能实现的,说明原因并提出意见。二是推行村务月示制度,凡村级集体事项决策、重大事项发生、集体经费支出等事项,按月分门别类进行统计,通过宣传栏、村民会议等方式向在家村民公示,通过手机短信、信函等方式告知外出人员。让他们充分感知家乡变化,支持家乡建设。三是坚持村务场评制度,每逢乡镇赶场日,在各村村级活动室设立村务评说台,接待群众赶场途中休息,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值班,定期听取群众对村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汇总,形成村务决策参考,及时研究,推进落实。四是实行村务质询制度,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监事会为主导,通过设立意见箱、个别走访、会议集中讨论等形式,接受群众对村级事务的质询,根据群众质询情况,做好答复,解决好问题,努力让群众满意。

2、坚持群众路线,着力走进群众、贴近民心。群众是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各级组织和干部必须充分发挥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作用,在为群众服务中走近群众、贴近民心,化解信任危机。Ҫ深入推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组织各级机关干部扎根农村,与村干部一道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增进感情、解决问题、共谋发展。要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工作制度,明晰工作职责,驻村工作项目、资金、信息等支持,以村干部为主体落实到群众中去,乡镇及以上部门干部到村工作,要充分尊重村干部,做到支持不包办,尽量避免给村干部带来负面影响,引导群众拥护、支持村干部。要以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实行问题一对一帮带,回应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强化村干部为民意识教育,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但要将群众需求上带,也要将信息、资源下传,主动做好群众的服务工作,既要当好群众的当家人,又要做好群众的联系者服务员,切实提升自身形象,增加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强村、党建富民。当前,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快脱贫致富,说到底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化解信任危机,关键要让群众富起来。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党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富民事业中增进信任、改善关系。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家庭率先小康工程,引导和扶持农村党员,特别是村干部领办产业,率先致富,增强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带领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致富奔小康。二是实施农村经济发展三个一工程。即发展一项支柱产业、建立一个专业协会、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发挥村干部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引导和组织群众围绕县乡统一规划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组建特色产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变小生产为大经营,集中力量走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提高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围绕本村支柱产业,建设一支专业化骨干队伍,在群众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并将其中优秀者作为村干部后备人选培养,一旦当选为村干部,既有群众基础、也有工作经验,容易获得群众信任。三是实施产业发展“1+1+N”工程。实行一名村干部、一片产业基地、多户群众联系帮带,村干部主动加强与群众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协调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并积极主动跑市场、找信息、谋出路,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群众快速富裕起来,群众信任危机自然迎刃而解。

4、建设新型队伍,不断提升素质、改进作风。村干部是群众中的干部,又是干部中的群众,工作环境是基层中的基层、一线中的一线,其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也是信任危机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化解信任危机,急需建设一支新型村干部队伍。要立足村干部队伍的实际,切实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专题班办、集中轮训等形式外,重点应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推行观摩考察、现场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要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全方面、多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培训项目,不但要大力提高村干部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还要立足群众需求,从便捷、快速、高效服务群众入手,从服务群众的主动意识、工作方法上加以培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在农村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开刀专项行动,对村级集体事务处理,重点整治熟人优先利益优先势力优先笑脸优先等不正之风,从严从重从快处理违背群众意愿处理村级集体事务的典型,震慑村干部作风,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村干部约束机制,规范行为,并加大对村干部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增进群众认同感和信任感。

5、注重依法管理,构建法治环境、和谐农村。实现农村有序管理,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统一。农村管理难,关键是法治建设滞后,依法治理水平不高。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化解信任危机的重要保障。要强化法治宣传,通过集中轮训、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渠道,加强村干部法制教育,重点突出党纪法规、政策规定、宪法法律等知识学习,并把学习情况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要以道德讲堂、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为依托,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意识。要健全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村情、社情和民情,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明晰农民的权利义务、各种组织的工作职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后,作为村务管理和村民行为的准则,运用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制度化管理。要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过程的监管,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注重培树农村守法用法先进典型,开展模范评选活动,落实奖励措施,引导社会风气,营造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的良好环境。加大农村违法行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惩治村痞村霸,铲除农村的黑恶势力,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6、强化宣传教育,培养明白群众、感恩群众。在社会舆论自由、社情民意畅通、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只有群众自身素质得以提高,才能正确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从而化解信任危机。加强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倡导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和创新农村道德讲堂,从群众身边推选道德人物、道德事迹进行宣传,通过道德讲堂净化群众心灵。开展农民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电影、小戏、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感恩理念,使群众提高觉悟,将集体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服从大局,支持村干部开展工作,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干部驻村、远程教育等资源,加强对上级政策、发展形势、村干部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群众站在农村发展的角度理性认识村干部行为,自觉抵制影响团结、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不信任等现象,争做明白群众、感恩群众。(作者系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