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拯救年味从改变春联“千联一面”开始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15-02-25 11:38  作者:魏青  责任编辑:

 

眼看着年就要过完了,但是回味过年的年味不免仍然有些遗憾和惆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的文化味更稀缺了,这从春联中就可见一斑。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除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但是现在放眼望去,春联内容雷同,题材老旧,商业味浓,概念化,标语化,空洞化,广告化等等现象突出,千篇一律,千“联”一面的春联大煞过年的文化风景,直接助长了年味寡淡的氛围,让人忧虑。

曾几何时,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一种风俗习惯,它是由古人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是题门神名字的桃木板,演变成后来在大门贴春联,所以桃符成了春联的别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独有的传统文化,春联承载着汉字与书法的特质,它们曾在上千年的传承中长盛不衰,用自拟或者请人代写的手写春晚,表达一个家庭的一年的收获和憧憬,联书心声,是每个家庭过年的一大文化乐事,可是,文明进步了,春联的文化味和象征意义却在失落,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写春联、贴春联,现在比过去淡,城市比乡村淡,很多地方甚至只流于形式。千“联”一面,一方面表明春联依然受到百姓的重视和欢迎,另一方面,说明传统民俗在传承中发生了某些异化:由于工业化生产,大规模复制,春联由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盲目跟风,春联的灵魂被剔除,春晚的文化、家庭和社会审美在急剧退化,春晚文化对于过年的文化滋养的水土流失呈现了年俗文化的“绿色沙漠”现象,年味不寡淡都难。

过去,书写春晚的过程,也是节庆的文化交流过程,每到春节,各家各户写春联或者“求”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春节公共文化的流动活动,春联的内容也根据各家的特色书写。每次现场写春联,都围着许多居民,大家一起评头论足,不仅活跃了春联创作和过年的热闹气氛,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人们的楹联素养和文化知识,增进了各家之间的过年情感交流,谁家的春联内容新颖,写的好,都会被人称赞,主人也因此引以为荣,观摩和品评别人家的春联也是一种很流行的年俗文化,很多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千百年来,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生活、抒发愿望,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学。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好的春联还有彰显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春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过去有的农民目不识丁,过年就在门上贴两幅红纸,纸上无言,却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达。而春联的千篇一律,拜年短信的大量复制,带走了春联个性化创作艰辛的同时,也带走了春联个性化创作的情趣与品位。

现在的印刷体春联,内容不仅急功近利和浮躁,而且很多违背了春联、对联平仄和对仗的要求。一是对仗不工,比如“宏图大展”和“万紫千红”根本不相对,“齐相聚”和“添喜庆”也不相对;二是平仄失调,上联落点“聚”和下联落点“庆”同为仄声,犯了大忌。“八方名流齐相聚”句中音步也未交替。旧时代把对对子作为小学生重要的启蒙课程,凡识文断字的人,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对联功底和文史知识修养。而现代人在对联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专家研究很细很深,从不同的侧面深入开掘;另一方面是不少群众连基本的平仄要求都不懂,所以就经常出现不能叫对联的对联。

不仅如此,张贴和悬挂春联的无序,也是常见的春联毛病。按中国书写规范,对联应当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可现在的春联,有的由左向右,有的由右向左,甚至同一家的大门联是从左至右,而中堂联却是从右至左,全无规则,读起来感觉特别别扭。中国楹联学会已经发布《联律通则》,当代春联既须规范更应推陈出新,使中国这一特有的艺术种类健康发展。

面对春联出现的现代时髦病和种种弊端,这个时候,需要媒体能够给人们以提醒,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发挥基层文化组织以及学校、社区的作用,引导人们认识对联、喜欢对联,甚至创编对联、书写对联,弘扬过年的传统文化,增加年味文化。现在喜欢书法和楹联的人不少,春联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有深厚的土壤,只要引导得好,会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瑰宝。

如今很多人都抱怨春节缺少年味,岂不知所谓年味是由每个人共同参与营造出来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抱怨缺少年味的层面上,而没有积极参与增加年味的具体行动,那么年味会依然很淡。无疑,雷同的春联大大降低了春节的年味,因此大家有必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抵制雷同春联的泛滥趋势,共同营造百花齐放的春联内涵,为春节添彩。

说到底如今春联雷同想象折射了春节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重春联的形式,随便一买一贴了之,忽视个性春联能够产生的春节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也是没文化的表现。让雷同春联越来越少,让个性春联越来越多,这考验我们的春节责任感,考验我们的春节传统文化素质。拯救春联,就是拯救春节的年味和文化味,让个性春联为自己家庭的春节增辉,更为大家的春节增加传统文化的年味。

文/魏青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