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我国传统文化:佤族的数学文化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15-02-17 12:58  作者:秦川  责任编辑:

 

摘要:佤族传统生活和熟语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本文作者从佤族的计算方法、服饰比例结构、度量衡、几何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探索佤族的数学特点,为全面了解研究佤族数学文化,推动佤族地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资料。

 

佤族是跨中国和缅甸两个国家的古老民族之一,我国佤族人口较多,集中居住在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佤族35万多人,其中沧源约12万人,西盟5万多人,这两个县佤族人口约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50%。佤族主要居住地区约为东经99°~100°北纬22°~24°,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很少,故称为阿佤山乡,古称“葫芦园”(《清朝文献通考・四商考》)。佤族过去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依赖于口语传承,影响着佤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了解数学文化,并将其渗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我们广泛查阅一些有关佤族书籍,深入阿佤山寨,从佤族传统生活中的计数方法、几何知识应用、度量衡、熟语等方面进行梳理,希望对佤族地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些资料。

 

1 计数方法

 

     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平均海拨为1500米至2000米的平坝较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他们对数学的认识长期处于常量数学的初期阶段,佤族人民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计数方法。

 

1.1 刻木计数

 

    这是佤族先民使用比较早的一种计数方法。佤族没有文字,不得不用刻木、结绳等方法,作为表示数字或事件的记录方式。佤族的刻木一般用半寸或一寸宽长度不等的竹片,边上刻刀口以示意或记时日或记其他的数量。

 

1.2 算筹计数

 

    佤族先民常借用作物种子、石子、竹、木和草段等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这种计算方法沿用至今。据说,建国初期,一个佤族青年向人民解放军报告敌情时,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把草棒,草棒的根数就是他所见到敌人的人数。

 

1.3 偶数计数

 

    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按偶数的基本概念来计数的。《达赛玛的传说》中有这样一段:“他拿出一把蜡烛,在长老前额上点一对,每只手腕上各点一对,胸前点一对,两只脚上各点一对,然后把剩下一对点燃拿在自己的手上。”暗示着佤族能用偶数来计数。这种以“对”来计数较大数目的方法使用简便,经久不衰,至今还在佤族地区中留存着。如每当佤族的重大节日,他们欢举在一起,摆长宴习,把一捆竹筷以“双”为计数单位,发放给乡民们,即“1双、2双、3双、4双、……”这样数下去,看起来是按基数词的顺序来读数,实际上是用偶数“2、4、6、8……”来计数的。

 

2 度量衡

 

    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佤族创造了自己的度量衡,但比较原始,且由于居住的环境不同,村寨又分散,佤族度量衡使用的情况各地不尽相同。

 

2.1 度

 

    佤族关于距离远近的表述较模糊。佤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封闭,他们对这里的地区地势山名、河名非常熟悉,当说到某个地点时,总是能在脑子里清楚地出现一张地图。所以他们在需要表示距离时,只要表明是哪个地点说就行了。有时他们也用副词和形容词来表示距离。如:远,佤语singāi(西埃);稍远,佤语nlai,singāi(若西埃);特别远,佤语gīad singāi(可西埃)。有时用太阳的变化来表示距离的远近,如以早上出来时太阳刚出来,到达目的地时,太阳已落山,来说明路程比较远。

 

关于物的高低,往往用一竹杆高,一掌楼台作尺度来表示。

 

关于长短,佤族经常以人体自然关节作为尺度,有时使用皮索、牛绳、麻线等工具,虽然这些方法比较原始,但它是佤族丈量木材、土地宽度、建筑物、布匹等物时,随时随地可利用的天然计量单位。所以在佤族地区又是相当普遍的方法。
常用的计量单位


以上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是佤族量词传统中最早产生的、生命力也最强,到现在有的佤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类方法。如佤族传说中,有一位巨人是“人九庹脸九肘”,一顿能吃一箩米。

 

2.2 量

 

    在佤族先民的采集、狩猎、战争、祭祀和生产中,集体合伙的生产方式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收获物的分配,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佤族便创造了箩、篮、碗、罐等早期的计量工具,量器各地又有所不同。

 

常用容量单位

 

换算方法:1刊=2箩=10盛=20半盛=30大筒=40小筒;1盛=2半盛=3箩=4小筒;1大刊=2大箩=1.2刊=12盛;1大箩=6盛。

 

上述量器因是各户所制大小不一,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计算的标准,量的单位进制有二进制、四进制、十二进制等,但估计收获量和分配物件时,它又是最方便易行的计量工具,于是到现在佤族人民仍在使用这些量器(具体运用在佤族熟语中说明)。

 

2.3 衡

 

     佤族使用的衡器有土制的和来自傣制的两种。土衡器较简单,以直木条作杆,以小石块或铁块作秤锤,木条上面任意制上几道口子作为记号,中间系上吊绳,石块和分配或交换的物品分别吊在两端,这种秤法,也没有固定的单位,只作分配或借贷时称量的一个标准而已。来自傣族所制衡器有戥子和“石匕”两种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


现在佤族生活中,仍使用这些计量单位。如佤族结婚时的聘礼为:盐白三石匕,黄牛驮三条。

 

3 黄金比例在佤族生活中的表现

 

    佤族服饰是为适应山区生产、生活特点而形成的,在式样和装饰上反映着本民族文化特色。明、清时期的佤族男女服饰是“青蓝布短衣裤”配“以红滕缠腰”。近代佤族服饰崇尚黑色,男子服饰一般由包头、无领左衽短衣和短而肥大的长裤组成。妇女服饰可分为短衣长裙、短衣短裙、短衣长裤裙和短衣长统裙四种类型。佤族服饰的裁缝是以“手指为基本尺度的”,服饰的样子轮廓是衣长与裤长或裙长的比例为2:3;上衣胸围大体上相当于衣服全长的2:3;袖子是直筒式,袖子的宽与长度的比例为1:3;肩宽和裙围的宽度的比例为1:3。可见佤族服饰结构的比例关系大致有1:3或2:3。其中2:3是人类最完美的黄金比的近似值,而1:3正是2:3的一种补充。从视角的角度来说,1:3的比例结构也是很美的。

 

图案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珍品,他们的刀把上、耳环、头箍、筒帕、童帽等上都有几何图案,或花、草、星云、动物等的图纹。常见的有:三角形、方形、矩形、圆形、菱形、平行线、十字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就菱形而言有两种,一是两对角线相等,二是较短的对角线与较长的对角线之比值近似黄金比0.618。

 

佤族服饰图纹中得出的这些结论,佤族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格式塔心理学发现知觉活动本身有一种压倒一切的简化倾向。它尽量将外部刺激简化,以组织成各种最简化的形式,如简单的三角形、菱形、圆等。知觉之所以有这种倾向,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生物―物理层面上看,外部世界的物理力、化学力和生物的生长力,都具有简化式样生成的倾向,而决定大脑活动的皮层中生理电场内部力同样具有这个倾向,从这个方面上来说,内外是对应同构的;从心理―生理层面上来看,外部世界的简化式样本身是稳定的,而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史,这种简化式样为它提供安全、舒适的感受,久而久之,简化的心理定式便生成了。只要条件允许,知觉就化繁为简,在佤族传统文化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从自然界层面上看,能领悟到更深层的奥秘。如向日葵的外形和树叶片间的角度;人的头至肚脐长度与人的垂直高度的比例,人的大腿和小腿的比例等都包含了黄金分割的原理。佤族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以人类自己为代表的比例形体最熟悉和亲切,所以,凡是符号这一规律的事物,自然而然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也就是说,数学美学思想对佤族赋予了创造自己文化的灵感。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