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彝族文化研究,花鼓舞蹈的起源、特点以及艺术内涵!彝语“热波比”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02-04 13:54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区的新平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表演者都是男子。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请花鼓班子来跳。人们说,人在世上活着高高兴兴,死后也要高高兴兴,所以办丧事要跳花鼓,相反办喜事是不能跳的。

彝族花鼓舞起源

据考证和调查结果表明,彝族花鼓舞最有可能是与安徽“凤阳花鼓”结合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两者所使用的道具鼓几平同辙,鼓都是以悬挂腰际为主。另外,从彝族花鼓舞中的汉语唱词和花灯曲调来看,如:“听唱凤阳花鼓”、“听唱云南鼓”、“唱灯满来红似火,唱灯丑来包含些”、“金童玉女两边站,一对白鹤摆面前”、“鲁班师傅来瞟梁”等等,都是彝族花鼓舞吸纳汉文化的表现。从彝族花鼓舞本身的舞蹈语汇特征来看,主要以彝族的另一种民间舞蹈“跳乐”动作为主,如“左右打花”、“左右前后跺脚”、“翻身点脚”、“对脚”等许多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语汇。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中有着不可分割的汉文化艺术成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彝族花鼓舞是汉彝文化交融的结晶。这也说明,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是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本族人民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结果。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含和发展是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和结合形式。

彝族花鼓舞特点

彝族花鼓舞由打击乐伴奏,乐器有大小钹、大小镲、大小锣。

花鼓呈椭圆形,一尺二寸长,红色鼓身,用绸带系鼓,斜挂于右肩。

花鼓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位师傅手持木制龙头,龙头上插有野鸡羽毛,并用红绸扎成绣球系在上面,作为指挥。另由四人背鼓,鼓横挂在腰的左侧,左手拿白毛巾,右手持槌打鼓。打鼓动作有一定程序,每套动作都有头步和收步,动作先后顺序及图形变化均有严格规定,由持龙头的师傅用手中道具指挥。

花鼓舞的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开奏鲜明。舞蹈在重拍时向上弹跳,一拍击鼓一下。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不少高难度技巧,如小腿在空中划圈等。

在表演花鼓舞时,因整个舞蹈都在弹跳中进行,舞者体力消耗大,故分段表演,每跳一段舞蹈先唱一段花鼓词。曲调分为玩场歌和送丧歌两种。

新平县的花鼓舞只保留在前进乡的磨皮大寨,故又称为“磨皮花鼓”。“磨皮花鼓”来源于庆贺战争的胜利,表演时至少要有十一人,手持雉翎的指挥者一人,耍大刀、二节棒、水火棍、三叉戟、双刀、双钩镰的各一人,腰系花鼓的四人。舞蹈充满战斗气氛,逐一持兵器表演武艺,在队形变化上也依照战士出征的排列,如跋山涉水、摆陈设仗、短兵格斗、凯旋而归等九段。舞蹈动作豪迈粗犷,古朴大方,场面颇为壮观。

表现形式及艺术内涵

彝族花鼓舞在舞种中表现形式比较独特,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突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舞种。彝族传统的花鼓舞使用的表演道具一般为一龙头、四筒腰鼓、一面锣、一副大锣、一副小镲以及鼓锤和毛巾。表演时,伴奏者(一般3人)手持锣、钹、镲在场边站成横队,队形及位置一般不固定。他们在场外敲打伴奏,不参与舞蹈。其他五个“舞蹈”队员,则站在场中间,有一名叫“龙头”的师傅持龙头(也称菁鸡尾)领舞(菁鸡尾事实由一根木棒,在顶端雕上龙头,插上菁鸡尾巴,扎上各色彩带进行装饰,有的还在彩带上缀有几面小圆镜。)掌龙头者是鼓队的指挥,舞蹈场面及动作由“龙头”示意而变换。掌龙头者常左手持龙头,右手握毛巾,双手上下交替舞动,有时左手握龙头颈部做支点,右手握龙头尾部对着左侧上下舞动,很多时候是双手握住龙头尾部对着左侧上下舞动,很多时候是双手握住龙头中部,在身体两侧绕八字花。其他四人每人用红布系一花鼓于右肩垂至左腰际,胸前缀一面小圆镜,左手甩动一条毛巾,右手拿鼓槌敲,合着鼓钹身边敲边舞。从花鼓舞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就拿“龙头”上刻有的龙头和插上的菁鸡毛以及每一位鼓手胸前及龙头上缀有的小圆镜来说,表面看来是一种装饰,是彝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美、追求美的表现。然而,这一个个细微的饰物无不展现着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整个中华民族都比较崇敬“龙”。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彝族也毫不例外。不过,在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龙具有更特殊的地位和含义。在彝族人民的观念里龙是一种神灵,是一种吉祥物,他能保佑和赐福人类,所以,彝族才会有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祭龙节。可见,在花鼓舞中领舞者手持“龙头”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还有那小圆镜,彝族人民信仰宗教,相信鬼魂存在。在彝族人的传统观念里,明镜具有特殊作用――驱魔辟邪。据说彝族花鼓舞最初是用于祭祀和丧葬活动的,由此可见,鼓手胸前和“龙头”上缀有的小圆镜是有取特殊用意和内涵的。

整个彝族花鼓舞活动先用钹、锣,镲声作为前奏,用铿锵悦耳的伴奏乐烘托气氛,激发热情,振奋人心,继而鼓声频频,锣、钹、镲声阵阵。场上舞蹈队员们合着铿锵有力的节奏飘然起舞。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顿、甩收、跳、越;绕花、蹬转、崴脚等。再如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矿豪放。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勇敢强悍、豪爽开朗、刚毅大方的性格和气质。

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歌”、“舞”结合。但与其他歌舞不同,其他歌舞是由乐器伴奏或者边唱边舞,而花鼓舞是唱一段停下来再舞,舞一段停下来再唱。唱时无伴奏,只是舞者用鼓槌在鼓边上敲着节拍。曲谱都是花灯调,唱词清晰。唱词内容是根据取表演场合即节日庆典、继嗣、丧葬等属性而定的,表演场合不同,唱词内容也就不同。当然,唱调也是有所不同的。花鼓舞的场次多数是表达舞者对邀请者的祝愿、赞美和感谢。这体现了彝族人民聪明,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如贺新房的唱词:“一进门来一见天,楚石栏杆排两边,三间正堂闪金光,堂窗天井四角方,五星高照大红帖,鲁班师傅来瞟梁,漆工画匠画彩图,八字粉墙加牌坊,里镶九面金银瓦,外加十道格子窗。”歌词整齐、顺口易记,生动感人。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