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01-29 12:07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双面的,他对于道家思想的反应也是双面的,既有接受也有批判,二者相结合才产生了鲁迅作品中的复杂性,而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时,这种批判继承的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
和而不同、包容万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的特点,而在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的作品中,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不同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兼容并包。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在他鲁迅那里,就是既被他吸收,又被他排斥挣脱批判。
一、鲁迅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吸收
首先,鲁迅就他个人而言,是文化的先驱者,是新文化的推动者,是一位在精神上走在国家前沿的作家。这位先驱者,他本人的思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徐梵澄先生在回忆鲁迅的时候就这样说过:“其冷静,‘渊默’,不能纯粹是对辛亥革命后的许多事情的失望造成的,必亦是由于一长期的修养,即内中的省察存养而致。换言之,在自己下过绝大的功夫。显然,这必是受了佛经或老、庄的影响。“鲁迅的文风也如他其人一样,完全可以用冷静来概括,他在一种冷冷的态度中仿佛看透了一切,并且可以在这种冷的力量中使更多人得到觉醒。他冷静的风格就同庄子的思想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庄子的豁达开阔,庄子的超脱于尘世,都与鲁迅这种冷的格调相契合。
《狂人日记》中描写一个人总是觉得有人要加害于他,甚至要吃掉他的心理过程,此人夜不能寐,在日光下看任何人又都觉得诡异,是一种几近于癫狂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与道家中的疏狂之思想相映衬相符合。
在日本留学时期曾经仔细研读过庄子,他的老师章太炎对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由此他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哲学。而章太炎对于《庄子》的解读是从革命的现实的角度出发的,对个性与人性的强调也深刻影响了鲁迅。《野草》中有一篇《求乞者》,鲁迅在描写完求乞者之后,他说,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最后又写尘土飘扬,四面都是灰土。这种至少能得到虚无的思想明显同庄子同道家思想是一致的,以无为有,“无中生有“。
二、鲁迅对道家思想的批判
但是,鲁迅对于道家思想并不是全盘接受的,他对于道家思想也并不是大肆宣扬的,相反,他在深入了解道家思想和自己经历的变化之后,对于道家的思想由接受开始走向批判和挣脱的道路。
鲁迅后来抓住了道家思想的本质。“鲁迅对道家思想的评价是‘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樱人心,.以不樱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搞木之心,立无为之治’,认为道家思想的实质在于‘不樱人心;逃避人世的斗争,主张‘无为之治’,这确实是抓住了老子思想最为重要的特征,不过鲁迅又认为‘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而我们知道,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是没有多少益处的,鲁迅先生对于这一点也很明了,所以他对道家思想的批判是很自然的。
在《野草》中最能体现对社会之忧思和批判的,就应该是《复仇》了。其中有一句话就是对道家的极大讽刺: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而其自身,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这一句话就是讽刺那些冰冷而又麻木的人民,而道家思想中的避世正好是教人们要这样做。道家思想中就是要人们以避世来超脱社会从而达到拯救社会的境界,而鲁迅就认为应该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拯救社会。所以《复仇》中,鲁迅最后才会把枪口指向那些麻木的群众,要向群众复仇。道家思想的隐逸确实对中国的动乱社会无益,而鲁迅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要将他的文章作为投枪作为武器来与恶势力抗衡。所以,鲁迅后来会毫不留情的批评道家思想的避世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