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化百家 更新时间:2015-01-23 16:10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本文从融合高职生职业文化培养的角度,以法家思想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利用。重点论述法家思想积极入世,注重实际,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有选择地融合到现代职业文化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之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作为高职院校,其既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职能,同时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法家以其“不法古,不循今”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想通之处。因此,本文以法家为例,探究法家思想和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
一、法家思想简述
相对于其他先秦诸子,法家思想以其变革、创新为特色。以儒家、墨家、道家为例,其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其共通之处在于都觉得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的发展应该“复古”,重回古代。比如孔子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例,墨家好“背周道而用夏政”,道家喜引伏羲、神农等三皇五帝为之佐证。法家与之不同,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家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刻洞察人“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君书・错法篇》说:“人生而有好恶,故可治也。”由此提出要重视法律的作用,要以法律“以刑去刑”;提出“定分止争”,明确私有物权,尤其是土地私有;提倡“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反对旧有礼制,要求打破奴隶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推崇“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在百家争鸣中,法家以积极入世的政治态度,极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最终,采用法家思想为治国要义的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法家思想由此也完成了封建社会思想的统一,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王文兵等认为:所谓职业文化,是指职业人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的综合表现。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职业人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的自觉承认和自愿遵从。任何职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职业文化既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的文化生活。董显辉认为:“职业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经常被用于某一具体职业。每一项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且愈是悠久的职业,其中积淀的文化就愈丰富与厚重,如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形成了自己职业的偶像、行规、习俗甚至行业用语等。许多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教育,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在传递本专业的职业文化内容。广义的“职业文化”指在多种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职业文化。以工商业经济、知识经济与法制、科层制为规则的现代职业强调普适一致性,就使得职业文化能够成为一门普适于各个专业亦即各种现代性职业的内容。
由此可见,王文兵等主要是论述广义上职业文化的普适性。探究法家思想和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是要从广义上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在教育和培养中贯穿法家积极入世,奋勇进取的精神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
(一)融合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创新精神是法家不同于诸子百家中学派特征。法家入世实践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商鞅变法”,打破了旧有的腐朽制度, 使弱小的秦国奇迹般地国盛兵强起来,为后来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应深化教学改革,结合传统文化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职业应用创新能力,并能将其自觉地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创新的习惯。改变教学方式,把传统的教育方式,改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式和发现式教学方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己有知识束缚,敢于创新性的试验,为以后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融合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
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学生能否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具备高素质和技能,要在市场中进行检验。符合市场需要的就有发展前途, 否则就要被淘汰。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自身要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因此,确立功利性的个人目标, 以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任务, 并以此目标作为大学生涯规划的依据。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和本科学生比学历、比理论是不符合自身定位和社会要求的,只有沉下心钻入专业技术,踏实地掌握一技之长,才是务实地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贯彻其中。
(三)融合谨言慎行的职业纪律
法家认为:法、势、术是秘而不宣、妙不可言的帝王之术。其中术是君主独运诡秘的用人技巧,即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但是,术并不尽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意味着阴险狡猾,它可以体现为谨言慎行的工作作风。法家主张君主小心谨慎, 以致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地步,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总有这样的人, 利用人性的好恶,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法家认为,盲目信任别人就容易被人牵制。现代社会竞争相当激烈, 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而竞争对手无所不在,不能不防。因此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文化教育中,应融合法家谨言慎行的工作作风,以培养严守职业纪律,善于控制感情的成熟稳重的职场人士为目标,这既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也是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总之,法家思想和现代职业文化相融,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相通之处。但法家思想历来有所争议,其功利性的手段所以历来被人斥为争功近利。同时,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尤其是极力主张君主集权。在进行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时,法家思想应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