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娱乐百家 更新时间:2015-01-23 16:08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影视中的机械喜剧能够更好的激发观众兴趣,而通过科学、合理应用机械喜剧,对于提升喜剧片自身的笑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从技巧层面阐述喜剧创作的途径,以期更好的满足喜剧片创作需求。
一、机械喜剧理论创作喜剧,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人为什么会笑。因为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都有“人为什么会笑”的答案。我们可以考虑怎样安排一些有可能让人发笑的事物,多总结一些事物可操作的技巧。喜剧主要是表现:不协调性、矛盾性、互相排斥性。人们曾经从许多方面进行了揭示,如:丑――美(亚里士多德)、渺小――崇高(康德)、荒唐――合理(叔本华)、机械的――有生命的(柏格森)、内在的空虚――奢求高雅的外表(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柏格森的观点。
亨利・柏格森在1901年的著作《笑》中提出“机械”的观点,核心是:事物的运动发展具有惯性,如果机械地保持不变,就可能与新情况产生不适应的矛盾,从而可能引发嘲笑。“机械”在这里的意思是僵硬的、不灵活的、呆板的。在剧作中,如何让一个事物表现得机械从而引发别人的嘲笑,比如何表现“美丑”等概念更有操作性,素材也更广。
柏格森的“机械”喜剧理论,只是喜剧技巧之一,并不能概括所有制造笑料的手法。例如赵本山小品中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诸如此类的俏皮话。但“机械”喜剧理论确实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可以指导我们进行一部分创作。这里探讨的,暂时只是这一种手法。
(一)动作的机械柏格森举例:一个人在街上绊了一下脚,行人笑了起来。引人发笑的并不是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某些笨拙。总之由于僵硬或是惯性的作用,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例如绕过障碍),身体还在继续进行原来的活动。这个人因此摔了跤,行人因此笑了。这是要求一个人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一定程度的机械、僵硬。
以卓别林电影作品《淘金记》为例,卓别林误以为是美女在对自己献殷勤,因此他保持着接受美女投怀送抱的动作。最后才发现事实,是他自己误会了,他需要改变原来这种动作,他却没有改变,一直保持着这个误会的动作。观众看到这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笑了起来,是在嘲笑他犯的错误。这符合“机械”喜剧理论的结构。
以卓别林电影作品《摩登时代》为例,卓别林在流水线上不断地操作,动作已经具有惯性,停不下来了。当新的情况是,女士背后的纽扣不是螺丝,需要他停止在流水线时的动作,他却还保持着工作时的动作,于是跟女士产生了矛盾。观众看到这里都明白了,都笑了起来,都是在嘲笑他犯的错误。这符合“机械”喜剧理论的结构。
(二)意志想法观念的机械谈到性格的滑稽时柏格森说:某些缺点是意志的僵化,表现是不看周围,特别是不看看自己。例如心不在焉、沉浸在自我幻想中的人,他们不合时宜的行为、不恰当的目标,都是保持着自我僵化状态,会与周围的事物产生矛盾。
例如:沉浸在中世纪骑士小说中的唐吉坷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来攻击,闹了不少笑话。唐吉坷德就是保持着骑士战斗的这种惯性行为。而现实世界早就是和平时期,需要他停下疯狂的幻想和行为,他却到处“征讨”敌人,结果与现实产生不适应的结果。观众看到这儿时,都忍不住笑起来了,这种笑是对唐吉坷德机械结果的嘲笑。
柏格森认为笑含有社会实用目的,是对丑拙言行的警告,来自人类的攻击性,不能简单纯粹地归入美学范畴。总之,显得机械(僵化、不灵活)就是一种矛盾的结果,而矛盾冲突正是影视剧作中,构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冲突来刻划角色性格、品质,塑造人物。
二、实现手法(一)重复手法制造机械动作、姿态、情景的重复,也就是某些情况组合的反复出现,这是违反不断变化的生命之流的。戏剧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重复。如果重复的场面越复杂,发展得越自然,这种重复就越发滑稽。复杂和自然看起来是相互排斥的两个条件,剧作者必须把它们调和起来。
滑稽剧运用这种手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就是让一群角色一幕又一幕地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出现,使得在各个不同的新环境中,老是出现同样的一连串相对应事件或事故,显现出角色面对不同情况机械的一面。
(二)倒置手法制造机械倒置的手法是角色的地位交换,例如一些挖了陷阱想坑人的角色,结果自己掉了进去。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脚的人,想偷别人东西自己却遇到贼的人……总之,这些都是地位的互换,都是情景违反制造情景人的意志的倒置。如果这些人能顺利解决倒置的巧合,就不会出现机械的滑稽。例:《女男变错身》 《小偷遇到贼》 《冒牌天神》 《男妇女主任》。
(三)相互干涉手法制造机械这是很难归纳的滑稽效果,因为它在戏剧中的例子实在很多。如果非要下一个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当一个情景同时属于两组不想干的事件,但两组事件都可以用自己的情况来解释这个情景的时候,机械的滑稽效果就产生了。
我们立刻会想到“误会”就是这种状况,一个是剧中人赋予它可能的意义,一个是观众给它的实际意义。我们之所以能看出这个场景的实际意义,是因为作者把它各个方面都给我们看了。而剧中人只知道一个方面,从而产生了误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他们自己所做事情的错误判断,从而产生了机械。
我们既看到它们错误的判断,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判断。既看到他们赋予情景的可能意义,也知道情景的实际意义。误会的乐趣正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在两种对立解释之间的摇摆。
三、总结南朝著名画家谢赫,提出一个绘画理论叫“六法”论,是他总结绘画中关于构图、造型、设色等的一些技巧,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到了清代有个叫石涛的画家,提出了“一画”的理论,即从内心的认识去创作绘画,是一种感性的认识。石涛的作品被后人的认可程度相对更高。因为绘画如果只是按照条条框框的理论来创作,那就太死板了;好的绘画作品还能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跟观看的人有一种交流,引起共鸣。
柏格森“机械”喜剧理论,也是这么一个道理,跟谢赫的“六法论”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能填词造句,不要先设定好“机械”手法这么个大框架,再去找适合的素材去填充。要创作出好的喜剧作品,还是应该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素材,做到“搜尽奇峰打草稿”。多去了解、沟通、交流当今社会中人民的情感想法,从内心去感受什么是当下受欢迎的喜剧题材,再结合“机械喜剧理论”之类的手法,这样才能创作出受观众喜爱的喜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