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让新闻眼美丽动人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9-04-20 16:56  作者:王潮 刘勇  责任编辑:

 

对电视新闻标题的探索研究是很重要的。报刊杂志的标题研究探索伴随着报刊杂志的发展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少。而电视应该说其“资历”比报纸短得多,但电视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十分迅速,覆盖面之大之广可谓媒体中的佼佼者。如何学习和借鉴其他媒体的一些适合电视新闻的好的作法,将电视新闻标题做好让电视新闻“眼”美丽动人,这是从业人员不可忽视的任务。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题好文一半”,读者阅报首先关注的多为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通常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写好了,能帮助观众对新闻有更好的理解,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否能够吸引观众往下看新闻,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标题拟的好坏。

在大量的新闻编采实践中,我们感到电视新闻标题有以下一些问题:

(1)标题平淡,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对电视新闻标题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不够,从新闻的本质对新闻标题提出要求不够,往往把标题与报道割裂开来。因电视新闻本身的特性,记者编辑往往更多地关注声画一体等最具电子媒介特性的方面,如前期采访等。前期采访完成后,电视记者又会更多地去处理文字稿的写作。于是在开始写文稿或写完文稿后,不少记者往往较为随便地写上一个“代称”,这个“代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而没有注意提炼电视新闻的内涵。如:1999年5月我们成都电视台《成视新闻》中的两篇稿子。“省级机关售房动员大会”、“我市首次举行企业经营管理者洽谈会”,编辑过程中,我们将它改为“住房改革新举措―机关房屋将出售”、“企业渴求人才―公开招聘老总”。编辑在改稿中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提炼,这样就从标题上跳出了会议报道,跳出了一般的动态报道,避免了原标题用平板的语气作陈述式标题的做法。

(2)为追求通俗,一些情趣不高的言词“潜入”屏幕。作为一般的动态,标题应写实一些,尤其是电视新闻理应让观众在短时间里就能略知其主要内容。目前一些电视记者热衷于追逐某些报纸标题模式。如:最近记者交来的两篇动态“城建再次出击――违章占道哪里逃”、“金

秋菊展――人民公园见”,编辑在播出时将它改为“城建部门整治违章占道”,“新品菊花――笑迎游人”。这样一来,不仅标题明了,而且还更能直接说明新闻内容。又如我台1999年8月发的一条新闻“一男子因***挥刀自残”,其内容是讲邛崃农村一对夫妇因笃信***,妻子离家出走,丈夫唯恐地球将爆炸,第二天用剪刀将自己和两岁儿子的生殖器剪掉一事。同样是这条新闻各媒体的标题就各有不同了:某早报的标题为“妻练***离家出走――变态丈夫自阉生殖器”;某报标题为“***练疯三人――割掉小‘雀雀’,剪掉自己‘命根’;某某报纸标题为“***歪理邪说伤天又害理――这男子挥刀自残断子又绝孙――今晨邛崃农村上演一幕惨剧――祖孙三代血泪控述法轮邪法。”虽然报纸标题显得更口语化、更通俗,但不免有些俗气,难登大雅之堂。同样是这一条新闻,我台电视荧屏上最后确定的标题字幕为“笃信***――自断子孙根”,没有去一味追求通俗,而是注意了提炼新闻内容,体现出电视新闻标题自己的特点。

(3)标题不准确,与报道的主要事实相去甚远。去年7月记者发回的一篇稿件《温江一下岗女工无偿捐献骨髓》。这篇稿件经修改后,我们将标题改为《温江一妇女准备无偿捐献骨髓》其理由一是那位妇女事实上并没有捐,而写成了“无偿捐献”,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改为“准备无偿捐献骨髓”,更为准确,更为贴切;第二,从她的身份看她并不代表下岗女工,下岗女工在今天应该是个特殊的称谓,代表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群体,而她显然不是其中的一员。“名”不符实不仅起不到“画龙点睛”增加信息量的作用,反而会破坏和损伤新闻本身,甚至误导观众。

(4)标题故作高深,晦涩费解不通俗。电视有其自身的特点,晦涩费解不通俗的标题应尽量避免。我台曾发的一篇稿件,讲的是在成都的府河下游出现不少个体无证开采河沙,对河床、河堤造成危害一事的调查。记者发稿时标题写为“发沙石财,切忌涸泽而渔”,用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作为电视新闻标题显然不合适。在这方面我们也不乏有许多好的例子,如:成都市龙泉驿区开展初夏水蜜桃之旅活动,按照常规这就是一条一般的动态消息,即“某某活动开幕”或“某某地区水果促销新举措”等。但那位记者抓住了龙泉驿是水果之乡,以水果销售来发展经济的这一特点,将标题写为《水密桃之旅来了》,给人以鲜活感和新奇感。《百岁老人开心事》也是如此。新闻讲的是一位世纪老人在她度过百岁生日的这一天,街乡老委会、老协及街坊邻居、她的家人为她庆贺的事儿。记者并没有将标题直接写为“百岁生日”“百岁诞辰”等。因此,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标题不仅能“画龙点睛”地勾勒、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以最简洁、最精炼的文字把新闻事实中最生动的内容“标”出来,还能豁然耳目引发观众的联想,激发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以达到使其更好地收看新闻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