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网络祭扫”:爱者用之,厌者弃之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07-04-09 09:57  作者:贾锋昌  责任编辑:

 

只需登录网站,敲几下键盘、点几次鼠标,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扫墓”,这在“E时代”的今天已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墓园纷纷“上网”,不少网站也纷纷“开墓”。至今,“网络祭扫”总量已达到700多万人次。(《新华网》4月4日)

清明,是祭祀、缅怀亲人的节日,这日,人们都要上坟为逝去的亲人烧纸、上香。此时盛行“网络祭扫”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新鲜感。所以,现在人们也在热论,“网络祭扫”是一种创新还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是否值得提倡?

笔者觉得,在现在网络世界里,一颗小石子确实能引起巨大波澜,本来是小小的一件事,虽然它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也会时刻引起网民的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神经。就事论事,“网络祭扫”只是在祭扫方式上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讨论创新和颠覆传统似乎只是在费吐沫星子。

缅怀逝去的亲人,可以低头沉思,可以遥相相拜,可以上坟烧纸,也可以对着相片说说心里话,以及如现在撵下潮流来个“网络祭扫”,总之,方式多样,只要心里装着亲人就行,而不必拘泥于某钟形式或方式。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每个人都回家扫墓是不可能办到的,让每个人都撵时髦“网络祭扫”更不可能办到。

缅怀亲人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只有当事人才能感觉地到。他在网络上缅怀亲人,把感情全部投入进去,那就可以了;他去上坟烧纸,看着形式比较隆重,态度比较严肃,但心里想的却是别的东西,只是把烧纸作为一种形式走走过场,那完全可以说他并没有缅怀亲人的意思。

所以,在心理活动面前,笔者觉得,心理是强大的,而形式则是非常渺小的,它不能成为衡量人们心理活动的标尺,更不可能完全代表心理活动。觉得“网络祭扫”不够庄重,点几下鼠标并不能代表什么,恐怕就是把形式强盖在心理之上,从而成为反对“网络祭扫”的一个理由。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依托于当时环境的变化。“网络祭扫”的出现就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之关于清明的传统文化也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一些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我们不能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抱着老“规矩”行事。

所以,针对“网络祭扫”,喜欢采用的,就用,不喜欢用的,我们不能强求。至于悲叹传统文化慢慢消失,其实用不着担心,说不定以后有个新名词“网络清明”,这也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吧。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