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 更新时间:2007-01-11 08:59 作者:waaaw 责任编辑:
在关于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的话题成为学界议论的焦点时,我在想,文艺复兴需要复兴的前提,也需要一批真正为文学献身的中坚力量。但我们不妨逼问:在当今中国,还有多少人在为文学献身?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新思想变革前进的步伐,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与主流作家的涌现,成了这一当初新锐运动中的先行者。我们说文艺复兴,都免不了怀念五四精神在漫长岁月年轮中仍旧耀眼的光辉足迹。到如今,连外国汉语专家都揶揄的中国当代文学,有多少资本可以唤起一场如五四时期那大海澎湃一样的文化运动?
当今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唤醒民族尊严与强烈责任感的理由,我们都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中,没有国要破家要亡的紧迫感值得我们冲向街头,发表我们可以用文字拯救国家的那种血性理想与豪情壮志。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把文学的功利色彩涂抹得有声有色,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我们呼喊着“文艺的春天到来了”时,我们也许曾经有过在走出伤痕记忆,憧憬过文艺的美好未来,也不能说我们没有期待新的文艺运动的振兴。那个时期是因为文革及至后来的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及各种社会矛盾,对中国民众构成的空前的思想与精神压力,反而给了文学新的生机。也的确在那个时期出了很多很好的改革文学作品与作家,那个时期的文学热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一块砖头扔出窗外能砸倒3个文学青年的笑话中,不难看出那个时期的文学之狂热。或者从那个征婚启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标榜文学青年这个事实上,可以看出文学在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但那个时期的文学没有因为大规模的文学青年热潮完结文艺复兴。
现如今,我们的文学阵营中,还有多少人在执著地虔诚地致力于文学创作?仍旧在把文学当成理想去实现?在我的印象中,有过很多身边的朋友做过文学梦,包括很痴情的文学梦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乡,人到中年还痴心不改。他本来靠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为生,但他仍坚持在昏黄的工地路灯下写作,写出的稿子总是长篇巨制,虽然不被一家出版社认同,他却还要隔三岔五地送稿子到杂志社找我这个老乡帮忙发表。他总是一身泥浆,拎一个破布袋,那个过于朴素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但最后,当那么多的文学爱好者大都离文学梦远去了,这个最固执的文学爱好者,也开始了撤离,只是,他醒悟得太迟了。文学其实有时候害了一大批人,他们的青春岁月都耗在了这个披着梦幻色彩但难以捕捉的虚无里。醒悟得早的,不是步入仕途,就是沉入商海,或者干脆放弃梦想。留下来的也许还与文字打着交道,但那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考与创作了。
现在呼唤中国文艺复兴,似乎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错过了最容易出成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不大可能把握住一场可以使文艺复兴的机遇。战争与暴乱,动荡与不安,灾害与病痛很大程度上是迫使我们进行文学革命与社会改造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其实大可不必揪心甚至拷问我们需要的文艺复兴何时来临,因为我们生活得很真实很幸福,对于在这样一种生活面前,我们为文学献身的价值感到底有怎样的期待?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想必它比文艺复兴更能说服我们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