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6-15 16:20 作者:刘立勇 责任编辑:
“城市经营”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其主旨是将经营意识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通过对城市土地、地域空间、城市资本及其它城市资源的经营,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少城市通过经营城市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
长期以来,小城镇建设投入主要靠财政挤、社会摊、群众集的办法来解决。这在小城镇发展初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目前,投入不足已成为小城镇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少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经营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专家认为,城市经营的实质就是广泛引用市场机制和商业手段,充分挖掘、合理开发资源,组织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市场化运营。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中,以“城市经营”理论为指导,小城镇建设筹资可建立“五化”新机制:
一是土地资源资本化。土地是城镇的载体,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生产要素。这一要素转化成资本,可以为城镇建设带来滚滚财源。要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只有通过流动,即出让、抵押、出租等方式,激活死资产,赋予其资本的属性,才能实现由资产(或资源)转化为资本,产生新的价值。政府在垄断土地市场的基础上,除对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按有关政策予以划拨外,其他用地一律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出让,以地生财。一方面,注重“涵养”土地,对规划地段先行投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养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运用综合开发手段,科学调整城镇中心和繁华地段用地性质,充分发挥“黄金地段”的环境效益。
二是存量资产资本化。城镇存量资产很多,是包袱也是财富,可以采取卖断、租赁、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的资本营运。
三是无形资产资本化。城镇的知名度,建筑物广告经营权、人文景观等都是可以经营并取得效益的无形资产。采取企业冠名赞助形式;以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联合宣传的形式,建设大型广告牌;以企业宣传赞助的形式引资改造商场外观;拍卖路段广告经营权等。
四是市政投入社会化。市政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所有受益者应当是投资的共同体。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政建设,建立政府、单位、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机制。
五是公用设施产业化。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自来水等管网设施是城镇的公共设施,按照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城镇道路修建到哪里,“三线一管”就应铺装到哪里。另外,还应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农民进镇准入政策,引导农民进镇建房、务工经营、兴办实业,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难”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由政府包办城镇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管理成本过高,不仅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严重影响了城镇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城市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城市管理的机制创新”,应通过对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服务,以经营方式核算管理成本,形成‘以城养城、以城管城’的机制,推进社会化管理机制创新。
一是推进管理主体企业化。现阶段,应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公用行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使政府由原来的直接投资者变为间接投资者,相关部门由原来管理资产变为经营资产。比如,城镇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过去一直由国土资源管理局负责,主要靠行政手段来运作,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城镇土地市场发育缓慢,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可以创办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公司,培植一个与市场接轨的开发主体,变土地行政管理为土地开发经营,城镇土地开发利用效益就可
大幅度提高。在其它管理领域,比如对市政建设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办工业园区开发经营公司,经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将条件成熟的建制镇城建所改制为城镇开发经营公司,等等。城镇管理主体企业化,使城镇管理由行政运作向市场运作转变,提高了城镇管理水平。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城镇管理主体还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改组、改造,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
二是推进经营性公用行业管理市场化。长期以来,城镇公用行业的管理都是由财政预算经费,城建事业单位承担,结果不仅管不好,而且还成了政府的负担。因此,必须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允许各类经济组织参与,以竞争促进城镇公用事业发展,提高国有市政公用企业管理水平。比如,环卫保洁实行竞争发包,把城镇卫生管理推向市场。对园林绿化实行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实行管养分离,以园养园,既减少了政府投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又通过竞争,提高了城镇公用设施管理水平。对城镇建设中的政府投入项目,则采取政府采购的办法,实行阳光作业,招标采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公益性公用行业管理社会化。城镇公用设施面广线长,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单靠政府包揽管不了也管不好。对公益性公用设施实行社会化管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对主要街道卫生、绿化和秩序管理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到单位,任务到个人,有效地保证了“三项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引进投资在体育场周围建成一些小游乐场、游泳馆、网球场等经营性设施,实现了“以场养场”。
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经营”理论认为,城市经营可以使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共进。阐明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经营城市必须在经营产业上做好文章。这是提高城市总体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按照“聚人气、造商机”的原则,确立经济立镇、产业兴镇的基本思路:一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明确城镇经济发展重点。如工业主导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市场型、风光旅游型等具有明显经济特征的小城镇。同时,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形成“扎堆”效应,既造商机,又造新城。比如在县城重点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工业城、建陶工业园、医化工业园和民营科技园,打造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城区。
二是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城镇品位。小城镇地处农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既是城镇文化内涵的好素材,也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好资源,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城镇风格。实践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城镇文化气息。如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既开发了旅游景观,又增强了城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注重利用山水资源,突出地方个性特色。
三是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存发展,关系城市价值的高低,是城市环境经营的首要任务。为此,应大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田间作业道以及河道开展植树绿化,将道路建成生态屏障,成为绿色风景线。在城镇,大力开展机关庭院绿化活动,实施拆墙透绿,建设绿色广场,对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和香化,形
成具有城镇特色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风光宜人、功能完善的创业环境,能够吸引国内外客商安家落户。
(刘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