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给穷人以心理的安宁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06-04-12 12:04  作者:赵继成  责任编辑:

 

 
2000多年前,《庄子》书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试图阐释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间的张力。而千百年来,沿袭此情绪的不同志趣者在探询一方归属之地时,逐渐认识到,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就是和谐。

在今天,市场化的冲击带来了财富的分化,那么重提和谐,意味着富人的安逸与穷人的安宁,是政府要努力达就的双重目标,不能有所偏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一方面,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在我看来,这个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富民政策没有错,改革的确让绝大多数人增加了收入,不过,这只是政府责任的一面,即富人得以安逸;而同为重要的一面是,国家有没有让穷人得以安宁?为什么那么多人感觉生活越来越吃力了?

富人越富,不意味穷人越穷,相反,随着财政税收的增加,穷人理当越来越少,可事实相反,很多人反倒觉得自己穷了,生活压力大了。同样的悖论存在于,尽管有N多个经济学家站出来说要理性看待改革,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众“理性”不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穷了?

我觉得,原因有几个:一方面,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国人的视野开阔多了,人们看到了更高档的物质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甚至这个样子大大超出了勇敢者曾经的预期。而相对自由的制度选择,赋予了国人追求财富的勇气和信心,随着身边的富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的预期必然在提升。媒体也乐于大篇幅的介绍高档群落的生活模式。可谁都知道,中国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暴富,甚至主流人群注定过中等生活。但当下喧嚣的财富浪潮,一再暗示人们,没有财富就没有尊严,就没有幸福。这种单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怎能不加重公众的心理压力?

而且,举目望去,城市土地上一片片开发的,大多是概念般的高档楼盘,房价噌噌上涨。而北京市有关部门不久前公布,5年之内,4环以内几乎没有可开发的经济适用房用地,这意味着大多数低收入人群,将越来越偏离城市的地理中心。而低收入人群又欠缺自助的交通工具,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获得财富的机会进一步受到限制。而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非中心化”,必然让不安宁的感觉弥漫在占人口多数的群体心中。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对于程序正义重视不足。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土地被征收和征用,基本上都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尽管补偿标准并不高,但很多人没觉得不公平。而随着近年来土地开发浪潮,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作商业用途,土地征用前和征用后的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差别,而手段沿袭的仍是强制征用,再加上公开透明做得不够,因为失地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而这种因为制度和程序的不正义引发的问题,尤其让公众感觉慌张和无助,不安定的感觉也强烈了起来。

说到底,我们必须尽快用正义的办法,解决穷人的民生大话题;在富人的安逸与穷人的安宁上,必须不分伯仲,一视同仁的解决。温家宝总理就表示,最痛心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说到这,我想起了国外一家媒体对总理这句话的评论:“所幸的是,中国的决策者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也比任何外人都更明白应该如何去解决。这是中国保持稳定、持续和快速增长的最重要条件。”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