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05-12-09 15:42  作者:康建林 王永军  责任编辑:


 
   
 解决“三农”问题,当然有许多的措施,但我们认为,其根本措施在于推进“三化”,即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

产业化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最主要的原因 有两个: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等职能,它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农户,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机制,把农户、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使分散的家庭经营做到了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市场,价格有保护,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而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和聚集,其本身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这必将带来结构效益。另一方面其农副产品主要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可将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成规模化经营,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延长了农业生产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产生总体效益。

非农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现实看,阻碍农民增收和阻滞其摆脱弱势地位的因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一是劳动力需求因素。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户均耕地2公顷被认为是比较适度的规模。如此,我国不足1亿公顷耕地只能提供5千万个农户的劳动生产,再考虑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继续增长和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性剩余,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如果不在非农行业之外寻找出路,使农民转换职业、再造身份,仅依靠农业增加就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其难度太大了。

二是农产品需求因素。目前我国城市人口3亿多,加之已从农业中转移出的1.2亿人,共约5亿人消费商品农产品。近8亿人生产农产品为5亿人提供商品农产品,可见农产品需求市场多么狭小。需求拉力小,必然造成农产品商品率低,从而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我国农民在家门口就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农民收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战略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最重要的结构调整是城乡结构调整,最大的短缺是“城市短缺”。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提高城镇化率一个百分点,可带动消费10.5亿元,拉动投资需求21.1亿元,进而推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需求拉动乏力,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消费群体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购买力低;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小城镇的二、三产业,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扩展农村市场容量,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