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中国经济是通缩还是通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05-11-24 16:24  作者:易宪容  责任编辑:

 

中国经济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目前,国内学界的各方意见十分相左。最近北大及清华召开的“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讨论会”上,两种意见更是针锋相对。

从通货紧缩论来看,2005年2月以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走低,特别是到了9月份,CPI更是回落到0.9%,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低水平。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大幅回落,经济运行中的通货紧缩也会随之而来,面对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逆转,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反周期措施,以防止国内经济下行。有人认为中国第三季度M2的高增长很可能意味着经济紧缩、中国利率走势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危险等。

从通货膨胀论来说,尽管宏观调控使国内投资过热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调控手段运用不合适,投资增长的势头没有真正减落,甚至于这种过快的投资增长随时都可能死灰复燃。尤其从200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在一个增长较快态势上。加上国际油价飚升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传导、国内原材料及能源等要素市场价格放开,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随时都可能发生,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并提早防范之。

还有一种看法是,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处于适宜的状态。在当前的投资增长力度下,整个国民经济正沿着“高增长、低通膨”的轨道前进,国内投资增长的“软着陆”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因此,只要保持投资增长速度大致平稳,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在现有水平上,国内经济可以在年内顺利地完成周期交替,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又会开始。当然,也有人认为,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尚不明朗,未来经济形势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来看,尽管目前国内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较多等问题,但目前中国经济的态势处于良好运作情况下,而且这种态势在短期内不会逆转。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指各类价格水平普遍下降并下降到零以下。如果以此定义,那么有人分析中国经济将出现通货紧缩也实属正常。因为,今年以来CPI一直下行,且近期已下行至几年来最低水平。但是,中国的CPI真正反映了中国实际的消费价格水平吗?如果这个标尺不合适,那么据此度量得出的通缩结果可靠吗?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里,对于CPI的判断,由于有一套准确的历史数据及科学的方式,比如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企业、学者与政府都会根据这些指数来对当前的经济做出判断,社会容易形成共识,其争议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准确的历史数据,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发展几年,历史数据仍需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计算CPI走势时,一方面使用发达市场体系下的模型与工具,另一方面使用市场化程度低或非市场化的数据,得出结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会大打折扣。

现在的许多分析,仅是盯住CPI的变化,而就没有看看PPI的变化。PPI作为CPI的先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CPI的变化。中国的PPI在2003年和2004年大幅上涨之后,今年仍然处于快速上涨的态势。前三季度PPI累计上涨为5.4%,而CPI仅上涨2%。PPI连续高位上涨几年,为什么就不会传导到CPI上去?有人说是下游企业自己消化了,但实际情况会是这样吗?短期内可能这样,从长期看不会如此。因为当下游企业无法消化PPI上涨因素时,这些企业必然会破产。

实际上,PPI是向下游传导了,只不过没有传导到作为标尺的中国CPI上,而是传导到没有纳入CPI计算的房价上了。早几年房价呈两位数上涨,截至今年9月末,尽管房价涨幅处于所谓的“稳步回落”状态(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季度涨幅是12.5%,一到二季度是10.1%,而一到三季度是8.8%),但国内房价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特别是如北京这样的城市,今年平均房价上涨近25%。试想,作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作为国内民众的最大需求,如果房价的上涨不能够纳入到整个价格水平,那么这种分析又怎么能真正反映国内真实的经济运行和价格水平呢?可以说,只要房地产价格不出现大幅回落,认为国内出现通货紧缩就言之过早。

正如哈继铭先生指出的那样,从CPI中各主要类别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它仍然反映了2005年CPI通货膨胀的特点,而不是通货紧缩,如食品价格月环比涨幅低于过去,非食品价格月环比涨幅均比历史水平高,尤其是居住类价格。而后者则显示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另外前三季度PPI累计上涨为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更全面反映总体价格的GDP平减指数上升了4%左右。所有的迹象表明,CPI通胀率表象是在下行,但经济当中仍然存在着通胀的压力。

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民众的感受来看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国内民众对物价满意度极低。比如粮食价格水平,政府公布的数据是今年以来一直在下落,但这些数据多是从国内粮食收购市场获得,而粮食零售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下落,反而在上升。此外,石油、水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更为明显。比如,北京的液化气2004年底每瓶为50元左右,目前已经上升到85元,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差不多。民众对许多最终消费品价格的感受为什么与政府公布CPI如此背离?其原因何在?

现行CPI统计是20多年前制定的,如今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食品在CPI的权重达三分之一,但目前该比重则十分微小;还有卫生医药用品的通货膨胀比重是负值,但实际上民众医疗费用则是在一路飚升。还有,教育、电讯等消费过去或是忽略不计,或是产品还没有出现,而这些消费早已成了民众消费增长最快的方面。住房消费更是不用说,在增加投资时,就把住房消费看做是扩大内需动力,但计算CPI时,说什么国际惯例不包括在内。因此,导致目前国内CPI统计与民众的消费结构与消费产品明显脱节,不能正确反映消费价格的变化。

目前通货紧缩论最重要的理由是“整个社会的产能过剩”,大量前期投资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银行的信贷紧缩以及民众的储蓄率过高。但是,对于产能过剩,一则这是市场经济常态。没有过剩产品,就不会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我们不必担心产品生产有多大过剩,有效的市场机制有能力把过剩产品淘汰掉。问题是如何来减少非市场因素对市场影响,如何保证银行信贷有效运行。

还有,国际油价快速飚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PPI高企长期而言一定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在中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近60%的今天,全球经济都在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而我们讨论通货紧缩问题,逆世界经济而行,这与现实相去很远。去年下半年,世界利率进入上升通道时,韩国却来一个减息,但不久又加息了,货币政策如此儿戏,不利的只是自己。目前,国内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价格放开势在必行。一旦放开,其价格上涨也都是必然,国际上不少商品价格上涨也都会传导到国内上来。

正如最近国际清算银行央行行长会议指出的,在全球经济平稳扩张的环境下,资金成本超低局面逐渐走向终结,高油价亦可能引发通胀上扬,从而要求各国央行加快紧缩货币政策。对此,国内职能部门注意到了吗?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