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05-11-24 15:54 作者:何勇 责任编辑:
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我们并不陌生。现在又常有某名牌大学对从海外引进的学术带头人给予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津贴的报道见诸报端。
然而,“教学带头人”,我们的确不熟悉,这个名词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走进公众的视野。
观11月15日人民日报文化版,看到南开大学不但设立100个“教学带头人”,还将把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一抹亮色在眼前展现,心中不禁为之一振。
毫无疑问,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两大任务。教学与科研,好比冲天鲲鹏的两扇翅膀,缺一不可。
不过,不管是出于考核排名压力、或者是经费来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目前的大学里,科研的分量要远远超过教学。
于是乎,许多大学老师几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申请课题、写论文上。在不少高校,论文几乎成为衡量教师水平,与票子、房子、位子挂钩的最重要的指标。这不能不说是大学考核指挥棒的偏差,是某些人急功近利,是部分大学管理者的短视。
教师与学者,孰轻孰重?事实已经证明:在大学,一个优秀教师的作用和一个出众的学者的作用同样重大,不宜厚此薄彼,也不能厚彼薄此。
杨振宁曾多次提到,他的人生有三大幸运,其中之一就是在西南联大读大学时,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影响了他毕生道路的选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欣慰的是,教学的重要性已被许多高校认识到,并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南开大学不但设立教学带头人岗位,还做出规定,从2006年起,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应当至少发表一篇教学教改论文。山东大学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把学校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国一流的本科生”。
对教学,只要从制度建设上真正重视起来,教师就有可能从“论文”泡沫中走出来,着力于扎扎实实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5年11月17日 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