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5-31 10:53 作者:乐文 责任编辑: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正是如此,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我们从自已做起,从点滴做起。
知荣耻,既是维护道德的防线,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不讲诚实守信、利欲熏心、违背公德良心、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等消极、丑陋、腐败的不道德行为,它和我们的社会格格不入的。但要指出的是,一些人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发生了混淆和颠倒,认腐朽为神奇,认庸俗为高尚,认谬误为真理,认丑陋为美丽。在颠倒了的道德标准和尺度之下,不以荣为荣,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等等。不以耻为耻。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已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更有甚者,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旧的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旧的生活方式裹着新的包装粉墨登场。
于是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有人感叹“做好人难”,好人好事抬不起头,甚至受到挤压、排斥和边缘化,而歪风邪气恣意横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非、美丑、善恶标准被混淆和颠倒了,荣辱观被扭曲变形了。遗憾的是,是非、美丑、善恶标准被混淆和颠倒的现象,荣辱观被扭曲变形的现象并非个例和鲜见,在社会上还颇有市场。比如,把行贿受贿的商业回扣和腐败比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油”;把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办事情说成是“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把“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作为为人处事的潜规则。再比如,明明揭露和举报腐败有功,利党利国利民,可在一些地方却遭到讽刺和冷落,处境艰难,承受压力;消解崇高、矮化英雄、嘲笑壮美的审美观,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屏幕中屡屡出现,几近时尚。 而“八荣八耻”是对道德建设的深层次思考。它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线。
观念的变革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澄清了荣辱观上的错误认识,确立了是非的明确界限。“荣”是积极奋进的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整个社会形成共识,形成合力,齐推为荣之事,同斥为辱之行,由此才能涵养我们的文化底气,打造我们的精神基石。
(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