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重塑昭通古城风貌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昭阳区政府  更新时间:2006-03-03 12:11  作者:杨杰  责任编辑:

 

历史文化资源是古代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在精心保护、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它具有长期使用和不断重复使用的价值;而保护不力、开发不当将可能导致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昭通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更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因此,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重塑昭通古城风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企盼。无论城市如何变迁,昭通古城仍是昭通人深深眷恋的地方,注定要同昭通城市的璀璨交相辉映。

一、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的意义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莽莽苍苍的乌蒙群山之中和汹涌澎湃的金沙江之畔,土地古朴神奇,历史深厚久远。秦开“五尺道”、汉凿“南夷道”,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昭阳区是“朱提”文化的发祥地,是云南沟通中原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传入云南最初的文化驿站和枢纽,为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这里山脉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巍然险峻,气势雄浑磅礴;这里江河纵横,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汉碑、晋墓昭显历史风流,在云南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辉煌。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汉、回、彝、苗等15个民族始终不渝地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昭阳区有新老“昭阳八景”,有葡萄井-洒渔河古五尺道人文旅游开发带,有大龙洞-清官亭-凤凰山旅游带,有渊源流长的古城,有彰显历史风云的龙卢宗祠……抢救、保护历史古街区、古建筑物、以及民族传统、民间民俗习惯等文化与自然遗产,对于维护古城今天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保全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历史古城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昭阳城市发展的需要。昭通古城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对研究昭通的历史文化,探索昭通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要早日实现把昭阳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排头兵,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模范区,发展成为现代新兴工业商贸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昭通老城的历史和文化,将其有机地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之中,提升城市的品味,塑造昭阳新形象,将昭阳打造成滇、川、黔三省交汇地重要的区域中心旅游城市。

二是保留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需要。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作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任何一个城市无论现在多么繁荣,都不能丢失祖宗的遗产,不能丢失个性。丢失个性,就是丢失更为巨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对前辈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昭阳区城市发展的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

三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昭通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昭通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是云南最早建置和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是多元文化的集合地;昭通历史进程跌宕起伏,自然生态环境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差异较大,文化渊源所表达的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活的文化发展史。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以夏天敏为代表的一批昭通作家的努力下,昭通文学在云南文坛甚至于中国文坛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赢得了“昭通文学现象”的美誉。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紧抓住全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强对昭阳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创造昭阳的历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昭阳文化产业。

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昭通古城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可以了解昭通人的奋斗历史;可以保留和发扬昭通古城文化的精髓;可以向人们展示昭通古城文化的魅力;可以促进昭通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昭通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构成了几个资源富集、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片区,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通过努力,把昭通古城打造成昭通的核心商圈,成为一流的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功能分区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步行系统完善,充满人文历史特点的商贸中心,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昭通的象征和名片。

二、重塑昭通古城的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古城为核心,以历史性街区、文物古迹、景区景点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等为重点,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护”的原则,把保护古城与建设新城结合起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加强舆论宣传,提升昭通古城的文化内涵,打造“魅力昭通,特色古城”,力争把昭阳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现代城市气息浓厚,人居环境良好的重要旅游城市。

――古城核心区。即以辕门口为中心的2.97平方公里(1985年前的城区面积),昭通老城有四门,东为抚镇门,南为敉宁门,西为济川门,北为趣马门。辕门口为东南西北中轴线的中心,是全城的制高点。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城内已有大小街道64条。昭通古城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是目前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昭通情感价值。特别是解放前的0.67平方公里,是古城保护的主要内容。在古城区的保护中,既要注意保护好古城区,又要保护好与古城区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及其外部自然地理环境;既要继承古城区的传统格局,又要保护古城轴线、路网,还要严格控制古城区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尽快制定《古城保护规划》,对重点古迹及文物要实施重点保护,创造条件,逐步将古城内的行政机关迁出。

――历史性街区。包括福禄街(今朝阳街)、怀远街、永固街(今巩固街)、文渊街(今文渊街中段)、启文街、崇义街、文化街、达智街、集贤街、薄济街、德育街、和平街等地区,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文化底蕴深厚,重在启发民智。要尽快对这些历史性地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规划,通过保护和改造,使这些老城区内的主要街道在反映历史文化特色、展现现代化风姿的有机结合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物古迹区。包括大龙洞寺庙、西岳宫(位于城区内西街)、八仙营清真寺、毛货街清真寺、龙氏宗祠、卢氏宗祠、李氏家庙、望海楼、清官亭、卧虹桥、孟孝琚碑、蓝氏墓碑、东晋霍嗣壁画墓、过山洞古人类遗址等。特别是龙氏宗祠即龙云故居,位于昭阳区城南约10公里,占地26.05亩,整个建筑雕龙画凤,做工精细,形象生动,这是龙云接受外来文化并率先将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见证,很有开发价值。又如晋墓汉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誉。晋墓中的霍氏壁画,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有极重要的价值。如何保护开发好这些文物古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昭阳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目前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且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当今世界,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应当提高认识,下大工夫,花大本钱,抢抓时间,对我区现有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合理整合、充分利用。

――重点风景名胜区。龙洞吸月(今城北北闸大龙洞)、凤岭飞霞(今城南大凤凰山)、雨公云环(今城南小凤凰山)、恩波蜃楼(今城南望海楼)、花鹿食屏(今城东守望乡境内)、宝山环翠(今城南隅元宝山)、珠泉涌碧(今城西旧圃葡萄井)、洒渔烟柳,即“昭阳八景”。此外,还有清官亭公园、景丰公园、省耕塘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搞好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工作,发挥风景名胜区的优势,发展旅游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带动当地人民致富,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课题。要尽快划定保护及控制范围,不断加大投入,建设、管理好这些风景名胜区,形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

――民族民间文化。包括四筒鼓舞、汉族山歌、洞经音乐、苗族歌舞等。由政府的文化部门组织实施,积极向省、市申报项目,争取开发经费,不断弘扬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此外,还有寺庙文化。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如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等。要尽快完成这些古庙的普查、立项和规划,在保护的同时,逐步启动部分项目修复、修缮或重建工程。

三、学习借鉴丽江经验

丽江精心保护古城而迅速提升的知名度带来的含金量,让国内外各界人士心悦诚服。丽江古城的保护决心之坚定、举措的力度及其成效,在今天看来,无疑极具远见卓识。唯其如此,丽江旅游业才能够后来居上,一路飙升,向国际知名的旅游精品城市迈进,成为“全球最值得旅行的100个城市”之一。

――丽江古城的保护,当数1996年“2・3”大地震发生后的恢复重建最为关键。当时的古城满目疮痍,怎样恢复重建?丽江地、县决策者征求全国知名建筑专家的意见,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并力排众议,把与古城建筑风貌相悖的东大街3万多平方米“火柴盒”式现代建筑拆除,重建纳西族风格民居,并把河道盖板打开,恢复小桥流水景观。财政拿出资金,在全国首创政府补贴保护民居修缮经费的做法,鼓励了居民保护传统民居的热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照宏观保护的思路,实施“五四三二一”工程,即新建古城排水管网系统、街巷照明系统、修缮道路系统、完善消防系统和电力、电信系统线路全部入地。增加环卫设施、绿化用地、文化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对四方街、新华街、七一街进行修复完善。达到降低古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从而实现古城风貌环境和水体洁净度提高的目标。管理是古城保护的铁腕,规范着古城的秩序。丽江由市长挂帅成立了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并按企业的规范组建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管理双管齐下,达到了疏而不漏的网络式管理目标。针对国内外关爱丽江的各界人士反映强烈的过度商业化倾向,管委会把数以百计的珠宝店迁出古城,指定专营区域集中管理。同时禁止在古城内经营现代服装、声像制品、卡拉OK,禁止播放现代音乐。禁止商家强买强卖,违规者处以罚款并指令到文明学校接受教育。同时提供优惠条件,安排“全国十杰青年”、残疾人书法家和志刚,年近八旬、操一口流利英语的纳西名医和士秀等一批当地文化人进驻古城经营。如今的古城街巷,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带动旅游业如日中天,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2002年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亚太地区理事会年会上,丽江协调保护管理古城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经验得到充分肯定,被称为“丽江模式”。

――纵观丽江的实践,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种互动关系。没有旅游业的推动,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落不到实处,没有古城的精心管护,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就失去支点。丽江自开展世界遗产申报以来,筹集国内外各个渠道资金达5亿多元投入古城保护和管理,其中保护投入达3亿多元,这些资金正是通过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提供的。为了搭建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新平台,丽江市针对丽江古城旅游繁华区过分集中于四方街以北一带的现状,招商引资30多亿元,开发营造古城南部和东部的旅游设施和气氛,开发束河茶马古镇、玉河走廊和温州国大旅游商贸城,增大丽江旅游的空间容量,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为改变古城民俗风情淡化的趋向,扶持丽江古城管理公司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实施“走进纳西人家”的旅游项目,通过展演展示手工造纸、木雕、打制铜器、编织、酿酒、制作旅游工艺品和纳西小吃等传统工艺,再现古城工商文明的历史风貌,让游客感受纳西族瑰丽多彩的物质文明遗产。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抓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的机遇,积极建立保护项目示范点,以东巴文化工艺品的规范管理为基点,提升工艺品的文化层次,壮大旅游工艺品产业。最近,丽江提出建设“世界遗产论坛”,营造类似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全面带动丽江旅游经济再上快车道。

四、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随着我们对昭通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城市加快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在总体规划框架内制订和充实详细规划,出台对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的实施办法。重点搞好历史文物、古迹、古景点的调查、登记,尽可能地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历史遗存。选择时机,召开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专题研讨会,要多听取规划、文物、建设、历史、考古、古建、园林、水文、地质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多方论证,提出具体措施。对古建筑等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自然景观以及风貌进行重点保护,对富有昭通特色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和建筑物进行合理保护,对较为典型的街区道路进行改造性保护,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进行普遍改善。要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保护方案要精密、准确、到位。要着眼于长远规划,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考虑,搞好整体控制。不仅要控制保护古代的、近代的,还要保护那些能够体现时代典型风貌的建筑和人文、历史景观,包括那些能够提高昭通文化氛围和知名度的名人故居,使古城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二是坚持保用并举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采取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包装特色,形成风貌的办法,对传统街区等要实行成片整治,重现古色古香、淡然悠远的古城风韵。对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遗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它们活起来;对被占用的要坚决撤出来,恢复原貌;对分散零星的景点,要加大整合的力度,把他们连起来;对那些遭到破坏的景观,要尽可能的修旧如旧,再现当年风采;对那些实在与旧城改造相矛盾的遗存,采取让文物动起来的办法,把它们整体移出来;对深藏在居民区内的,采取拆墙拓路的办法,让他们露出来;对必须拆除的特别优秀的古建筑,可以开辟一处恢复优秀古建筑的园区,集中迁建形成新景区。对市区周边的风景名胜区,要在加强对文物和自然景观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加大投入,恢复失去的历史人文景观,搞好游、住、行、食、娱、购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系统开发和建设,形成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坚持在现代化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突出昭通特色。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表明,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重视保护其文脉,越是文脉深的城市越有魅力。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昭通的文化内涵,在昭通的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延续昭通的历史文脉。无论是老城区的改造还是新城区的建设,都要注重体现昭通作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所特有的包容性、创造性、多样性,使历史文脉一脉相承,古城和新城和谐统一。

四是坚持依法保护和依法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采取措施,加大对保护工作的投入,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为了防止出现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或者为了保护文物而停止建设的倾向,要注意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建设促进保护,围绕保护抓好建设。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我区的实际,尽快制定出台《昭阳区古城区保护办法》等一系列关于古城保护的政策措施,对涉及古城保护的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城建、规划、文化、文物等部门在古城保护中的职责。其次,在文化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省市法规和城市总体规划办事,坚持依法保护和依法建设。各部门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服从大局,为了昭通的长远发展和长久利益,要勇于舍弃部门的小利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普法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护法意识。

五是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分类保护。我区文化遗产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著名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实物(体),又有蕴含在民间的深厚精神文化,既有连片的历史街区、民居院落,又有较为分散的珍贵文物、名胜景点,其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毁损的程度各不相同,现存状况各异。为此,要根据文物的不同类别和属性,坚持因地制宜,因物施治,分类保护。如对实存的文物采取全面保护、分步实施的办法,首先进行全面的普查,在弄清家底的情况下,根据财力和文物安全隐患的紧急程度分别采取申报升级保护、抢救性保护、挂牌保护和结合城市改造的修复建设性保护。使古城保护工作能够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意识。要做好古城保护工作,增强群众保护意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在古城保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舆论导向和新闻监督的力度,不断进行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昭阳的文物、文献和文史知识进行大力的宣传介绍,让广大市民能够从不同角度、各个时期来系统地认识昭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昭阳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昭阳历史文化的价值,明确昭阳古城保护的内容、重点和意义,并以此激发广大群众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公众的古城保护意识。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广泛征求市民意见,认真吸纳来自民间的真知烁见,形成了一种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积极献言、为特色城市建设自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社会氛围。

昭通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通过科学有序、扎实有力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把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既造福当代,又传之子孙,以促进昭阳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