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仰望星空”的大学毕业致辞为何总令人感动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16-07-01 08:57  作者:刘志权  责任编辑: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在不少人感喟道德滑坡、价值缺失的当下,民众对高校毕业致辞的热衷,多少让我们感到欣慰。

每年到了毕业季,高校的毕业致辞,已经成了各大媒体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的确每每有精彩的致辞,打动公众的心。这是有原因的。

大学毕业,人生观已经基本成型;其中大部分人,从象牙塔开始走向社会。因此,大学毕业典礼,不同于小学或中学毕业。离别与开始的分野,使之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对老师而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这个时刻,看着眼前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总依稀晃动着自己青春的影子。这种亲切之感,多少如同父母送游子远行。

因此有了毕业致辞。致辞者,有大学校长,有教授,或者德高望重的校友嘉宾。他们不同于父母处,在于作为知识阶层,对人生的宏观思考可能会更多一些。在有限的时间,有机会作最后的赠言,自然会少些儿女情长,多些世界观的思考――因为人生旅途漫长坎坷,与其赠与细枝末节的行囊,莫如给学生以指引航向的地图。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大学道统薪火相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阶层如何融汇理想与现实的智慧结晶。不同的致辞者,风格或庄或谐,或“潮”或“接地气”,其实无关作秀,无非是思想所着的不同外衣而已。

今年的毕业致辞,越发振聋发聩,厦大邹振东教授呼吁,“永远的批判精神”;南大吴俊教授强调南大化入日常的道德操守和文化定力;政法大学王涌教授“英雄”的呼声则引人深省――做心灵的英雄、思想的英雄和行动的英雄……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在重申那些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被无数次践行过的真理:完善自己、守护自己、做自己。

在不少人感喟道德滑坡、价值缺失的当下,民众对高校毕业致辞的热衷,多少让我们感到欣慰。一方面,它表明尽管某些大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现代大学的精神传承,并没有被时代所摒弃;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活中不止有苟且”,人们在低头看路的同时,“仰望星空”的情怀依旧有较强的民众根基。

当然,说与做,并不是一回事。一次致辞,无论多么精彩,也不可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走上社会的学生们,注定了将面临现实风雨的洗礼;即便是他们的导师,何尝不经受着理想与现实的抵牾?悲观激愤如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鲁迅,对做青年导师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但他还是对青年饱含希望,他说:“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现在的社会,已经迥然不同于鲁迅时代。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不妨大胆结伴上路。如果遇到坎坷和迷惘,不妨稍作停驻,从行囊里拿出今天老师所赠与的人生地图,也许会回想起远方的母校,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刘志权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