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6-02-26 16:12 作者:王君宝 责任编辑:
冰球已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时尚运动。图为学生们在比赛中激烈争抢。(安灵均 摄)
徒步穿越“林海雪原” (安灵均 摄)
“找孩子”成了他们除了封闭训练之外的日常工作
回忆四五年前,刘成龙略有些怀念。作为一名基层高山滑雪教练,他的生源这几年大不如前。
“去年我还带了13个孩子,今年只招到1个,(加上走的)剩8个了,”他说。承担为国家队输送滑雪后备人才的任务,刘成龙所在的黑龙江省萝北县体育训练中心每年都会带着小运动员来到亚布力滑雪场进行冬训。
从一名运动员到教练员,从事高山滑雪十几年,刘成龙对生源下降体会颇深。在他记忆里“过去每年招四五个孩子很轻松”,“现在都是独生子,孩子出路也广,愿意练的自然就少,”他说。
“所以要和家长加强沟通,不仅提供全套器材和服装,还得尽量保证孩子不受伤,”刘成龙说。像刘成龙这样的基层冰雪运动教练,常年要走访学校,“找孩子”成了他们除了封闭训练之外的日常工作。
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永生形象地概括了现在基层教练的窘境:“过去以体校为荣,现在是去田间地头挖人。”而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出现在冰上运动。
冰雪运动在中国很难看到职业化的影子,而这些基层教练却要像职业“球探”一样,这种比较矛盾的对接直接导致了现在相对单薄的中国冰雪基础。
此外,不可回避的就是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强省,在黑龙江大部分的小运动员都不得不因为追求训练而处于“半辍学”状态,面对体育与教育的“单选题”。
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军告诉记者,许多运动员因为只上半天课,训练后回到学校跟不上,进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即便中途不再训练,也很少有孩子再考虑上学。
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表示,受到运动队训练比赛模式的影响,要将专业运动员纳入普通规范教育中有一定的困难,然而没有完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会影响到运动员的长远发展,进而对今后体育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索契冬奥会速滑冠军张虹的助理教练王丽娜介绍,许多运动员由于多年文化课缺失,如果在进入专业队之前放弃训练另谋出路,往往很难有好的发展,而即便是成为专业运动员,如果无法取得国家级赛事及其以上比赛冠军,在工作安排上就得不到照顾,多数都是“一次性买断”,拿着一些钱退役。
“有的人去上大学,但跟不上,混了几年依旧什么也不会,”她补充道,“假如目前在业余体校的是10个运动员,那么能上中专的也就四五个人,这其中能有1个进入专业队就不错了,这样的独木桥让很多孩子中途就跑了。”
这个问题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冰雪运动人才的选拔困境。曾在哈尔滨常年为冬季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补课、现任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办公室主任的王晓影深有感触:“2011年补课的仅速度滑冰项目小运动员就有近六百人,而这几年短道、大道两个项目加一起都不会超过三四百。”
黑龙江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姜跃清介绍,为解决生源问题,目前全省除了紧抓地市生源,还逐步提高训练质量,加大基层扶持。“从2013年开始,雪上运动员到亚布力训练,只交伙食费,住宿和场地都免费,冰上项目免得更早。每年还拿出240万元购置器材给地市。”
姜跃清表示,黑龙江省也在进一步强化业余训练教练员输送激励机制,提高基层教练输送意识。此外,为保证运动员体教结合以及职业教育的完善,黑龙江省已开始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逐步打破练好学不好、退役无处去的困境。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以及“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的带动,青少年冰雪运动参与者将逐渐增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有的招生困境。
冰雪运动爆棚凸显人才匮乏之痛
伴随社会发展、冬奥带动,冰雪运动热潮如今正席卷中国,包括黑龙江省在内很多地方甚至将冰雪运动作为振兴当地经济发展的“白色产业”。但在愈演愈烈的建设热中,这样的产业“转身”仍要面对一系列短板,而短板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去年8月,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与乐视体育达成战略协议,双方将在户外运动旅游、冬季项目推广等领域展开合作。其中,“互联网+”模式将为冰雪体育产业打造新的推广平台。但是,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依然令人担忧。
乐视体育首席营销官强炜介绍,双方合作内容为冰雪赛事开发及运营,以及赛事场馆智能化服务、冰雪频道上线、冰雪旅游和培训等O2O服务。亚布力滑雪场作为合作的重要试点,将为未来智能场馆的推广提供借鉴。
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表示,此番合作的出发点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扩大冰雪运动影响力,这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在依赖资源发展几十年后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产能过剩、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都迫使这个坐拥优质土壤、雪山林海的省份谋求产业转型。
冰雪体育顺势成为其转身的重要一环,并呈现全面进发的态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从省情及地域特点出发,以冰雪体育产业为基础,以品牌赛事打造为依托,构建哈牡绥冰雪产业带、哈大齐体育制造产业带、乌苏里江界江国际赛事产业带等为拓展延伸的体育产业发展框架。
黑龙江省体育局产业办副主任张强介绍,黑龙江省已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先后成立了体育滑雪培训公司、体育冰雪旅游公司、集团母公司――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还与新西兰滑雪指导员联盟联合在亚布力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国际滑雪学校,并联手英国DJI投资控股集团,成立龙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网上电子商务,体育大数据研发及应用,利用海外技术力量和金融资本发展体育科技产业。
郭铭玉表示,当前全省体育产业总量小与结构不健全依然并存,人才缺口大,体育经营单位整体实力不强,体育服务质量监管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体育产业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还需健全和完善。
制造业异军突起仍任重道远。冬季运动热潮如今带动了相当一部分的器材需求。作为中国唯一一家自主生产滑冰鞋的企业,去年6月,齐齐哈尔黑龙冰刀制造有限公司乘势恢复生产。1951年,它便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宣告成立,三年后工厂试制冰刀成功,以“黑龙江”命名。如今,老工业基地转身,它也在沉寂多年后首次复产。
黑龙冰刀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君表示,目前厂子的产量只能满足黑龙江省约十分之一的需求,而市场的广阔也伴随着行业技术研发人员短缺、设备老旧等问题。
公司综合部部长张秋告诉记者:“我们还保留着上世纪40年代的设备,而非自动化的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现在最年轻的技术人员都已经40多岁。”
为此,黑龙江省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按照2020年前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2025年前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目标,通过资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政府扶持引导。
滑雪产业受困人才短缺。冬奥会成功申办让中国各地雪场人数成倍增加。今年雪季,北京和张家口的多座雪场都多次出现接待能力不足的“尴尬”。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介绍,二十年前,全国的滑雪场不超过10个,而到现在为止已超过500个。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王春露介绍,目前全国仅有约8000多名社会滑雪指导员,已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滑雪人口。
除此以外,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永生介绍,当前我国从冰雪场地的管理与维护、冰雪场地运营、雪场救护等各方面均呈现“一将难求”状态。仅在冰雪机械操作方面,根据目前国内压雪车、造雪机、制冰车等设备及更新情况,每年需要增加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至少350余人。
“我干了一年,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人。”张强在筹划亚布力国际滑雪学校及滑雪场管理公司时感慨道。而目前黑龙江省雪场经营和管理者大部分也来自于从事体育运动的退役人士或行政管理人员,另一部分也是“半路出家”的其他领域的商业经营人才。
亚布力度假区管委会主任魏殿生说,亚布力滑雪产业虽历经20年发展,但限于发展滞缓,如今仍是滑雪“独大”,区域内围绕“冰”和“雪”深度开发的产品不多,设施简陋,景观单调,容量不足,滑雪收益和其他服务收益相应较低。
北京南山滑雪场市场营销总监徐心文也认为,当前滑雪产业标准化体系建构缺失,管理无章可循,且国内滑雪场重扩张、轻质量建设,雪场整体水平偏低。
体教结合或成助力发展大众冰雪运动的良方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竞技人才储备,还是产业壁垒,都需要对症下药,从健全体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助力冰雪体育产业乘势而上。
打通竞技人才进出口助力大众创业。冬季项目运动员“练好、学不好、发展不好”虽然是顽疾,却是需要根治的弊病。体教结合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打通进出口,缓解生源困境,助力大众创业的良方之一。
2014年哈尔滨成立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由教育部门负责师资和教学,体育部门负责训练保障,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体教结合学校。据校长高淑萍介绍,学生上午上课下午训练,项目包含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球及滑雪等。而每周文化课也与普通中小学课时基本一致,但教学难度和标准会适当降低。
黑龙江省体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蔡秀丽介绍,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具备发展潜力的可进入省体校继续从事体育事业,而资质稍差的学生则可以正常考取高中,而无论哪一种出路最后都可以进入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完成“一条龙”式的发展路径。
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在2015年10月开学,这是全国首家以冰雪体育职业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院校,其建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学校目前共设立运动训练、公安、康复治疗、体育服务与管理等六个专业,共有近500名学生,该院将通过体育系统内的医院、场馆合作,实现学生的实训教学,并最终与企业达成就业协议,定向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永生介绍,目前北京、张家口市的冬奥会规划比赛场馆方面均向学院提出人才需求,从2015年开始,至少有四期学员有机会参与或直接为奥运会提供优质服务。
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认为,在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时,延长竞技人才发展路径,将有效解决就业、竞技人才储备难题,缓解退役安置难等问题,并带动相当一部分人在冬奥会、冰雪运动热潮中实现自主创业。
定向培养实现冬奥人才储备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定向化培养,不仅在滑雪产业人才储备上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更能为2022年冬奥会全系统人才储备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春节前,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200名学生在亚布力滑雪场接受了来自新西兰滑雪教练的专业培训,“以此来实现雪场服务质量的一体化,”黑龙江省体育局产业办副主任张强说。
亚布力滑雪场场长周轶云介绍,学校引进新西兰滑雪教学体系和国际滑雪学校的经营理念,开展了国际化专业培训,创建具有国际水准的滑雪指导员考评体系,将为亚布力滑雪场开发更完善、优质的滑雪教学产品体系,打造更佳的营销推广效果。
为解决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北京安泰雪业也表示,将创办安泰滑雪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将通过在线教育、实地培训等方式,为广大从业人员及冰雪爱好者提供滑雪场馆的运营管理、山地的开发与维护、设备器材的操作与维护、运动损伤急救与康复、滑雪教学技术与服务、滑雪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与再教育。
同时,河北依托张家口市高校和职业学校,开始重点培养冬奥会所需的咨询服务、专职救护、专职医务、雪场建造维护、外语翻译、餐饮服务等各类专业人才;鼓励河北省综合性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为冬奥会服务各类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到2022年培养冰雪专业本科毕业生6000人,培养冰雪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1万人,专项培训冰雪相关人才5万人,基本满足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人才需求。
张贵海表示,定向培养不仅仅是满足某一冰雪体育行业的发展需求,更是为北京筹备和举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郭铭玉以及哈尔滨市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晶等人认为,“十三五”时期的体育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不断增强各项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合作。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借着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的“东风”,把冰雪运动作为突破口,将可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融合,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冬奥会带来的冰雪体育产业崛起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的人从体育中受益。(特约撰稿 王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