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两会聚焦:人大代表热议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08-03-17 16:54  作者:δ֪  责任编辑: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时期承载着不同以往的期许。

来自教育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激励教育界及全社会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亿万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相关新闻】

前一段时间,武汉市教育局出台了17条“减负”禁令,推进素质教育。但这一做法遭到“冷遇”。学生普遍反映:“减负,我们麻木了。”学校称实际操作有难度。家长说,学校减,我们补!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带来一系列“问号”:素质教育推行怎么就这么难?为什么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至今,经历了近10年的倡导、推进,素质教育为何还遭到学校、社会的“不合作抵抗”?

“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长时间,但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前我们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由此引发的应试教育体制,它们和教育理想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其中也包括家长的理念、校长的观念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张志勇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在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机会,改革教育体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应该是我们当前阶段教育工作的主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形成一个共识:今天的素质教育已不应停留在个体关注的层面,而应随时代的发展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孙鹤娟将素质教育走过的这段历程归纳为“对教育问题和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反思”、“对应试教育时弊的检讨和批判”。她说,无论是以学生需求为本改革教学内容,以发展能力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还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改革“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将素质教育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将其作为一项综合社会工程加以考察和审视。

一项对近200名地市县教育局长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应试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占57.48%,认为社会舆论和教育评价仍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导向的占77.17%。

张志勇坦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如果不上升到价值观念的调整,很多举措的推进都会遭遇阻滞。他说:“我们应该在理念上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它是成功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是差异化教育而不是程式化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而不是面向部分人的教育,这几个特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公平性。”

以创新性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新闻】

2007年秋季一开学,浙江省的高二学生惊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通用技术课必修课,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这些日常生活常用技术“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高中课堂。消息一传出,便引发不少争议,有的拍手称快,称其为一次成功的素质教育尝试;反对者则认为必修必考的要求,会将其演化成新的应试教育形式。争议的背后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孜孜以求的终极理念,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既有坚定的信念,也不时有犹疑与困惑的声音传出。唱唱歌、跳跳舞就是素质教育?书包的分量减轻点就等同于素质教育?现在许多人对素质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还存在一定的迷茫。

“学生学什么?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本领,学生命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借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的话,表达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他认为,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素质教育理应彰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创造力是在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则是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

目前,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使每个人都能迎接这一挑战,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高科技人才的角度讲,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1/8,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讲,一些学生“走出校门,技无一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人力资源素质提高遇到瓶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张志勇代表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创新型国家,要想成为其中一员,就必须获得创新型国家这一通行证。一个国家创新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对整个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提出了挑战,素质教育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能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

张志勇代表非常重视高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应该明确高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战略地位,如果没有高中阶段的创新培养,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张志勇代表总结出目前高中教育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4个瓶颈:学习兴趣不强、学习习惯不良、责任感缺失、实践能力不强。“而兴趣、习惯、责任、能力,恰恰是创新型人才最可贵的东西!”他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把教育战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就会错失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良机。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用简练的语言,提出两个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首先是合格的公民,遵纪守法,保持尊严,尊重别人;其次是具有高素质的人,在各个领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

简单的概括,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史宁中代表说,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应该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对事物的钻研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怎样培养人”需在课堂上破解关键问题

【相关案例】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对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的这道经典算术题的不同推演方式,恰恰点中了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结合这一经典的算术题,史宁中代表详细地阐释了素质教育给学生创新性培养带来的变化。“过去,教师一开始就讲道理,列式子。我们为什么不开始假设全部是兔子,看到腿多了以后就一个一个减,直到算出结果?有时教师上课不能太‘聪明’,必须从孩子们的视角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种与演绎能力不同的归纳能力,就要依赖于经验。”

史宁中代表告诉记者,要使素质教育变得可操作,必须在课堂上寻找文章。素质教育不仅是课堂外的事情,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过去课堂上教的是知识,是演绎,但有两样东西没有教,一是从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二是从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

“这是创造性的根本!目前我们正在修订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两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能力,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史宁中代表说。

怎样培养人,特别是怎样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

连续13年、每年两个月中小学教学实践指导的经历,让胡卫平代表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有深刻的体会。胡卫平曾在同一所高中一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等量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发现新课程整体有积极影响,但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适用性有差异。“新课程改革有些理念是比较好的,但实施中有问题。地方课程大部分集中在地方历史和风土人情,对学生实质性发展作用不大;校本课程开设率不高,研究性学习也往往不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做得好一些,但高中教育的困难就很大。”张志勇代表说,不仅新课改推进难度大,高中教育作为直接面向高考的学段,素质教育的各种理念、方法都很难做到畅通无阻。而高中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基本素质教育阶段,承上启下,影响着整个国民教育素质的发展方向。

“高中教育不仅为大学输送人才,还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教育分流的一个枢纽。”张志勇代表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和体制,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战略点放在高中,更具实践意义。

张志勇代表说,他们提出3个评判素质教育的新指标:政府要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学校要全面贯彻课程方案,教师要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3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大教育投入、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他认为,只要真正加强和改进各级部门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在评价指挥棒上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强化水平合格、育人合格率、心理状况合格率等,这样,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并不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