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复旦面试”开启素质教育新纪元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6-05-16 11:38  作者:δ֪  责任编辑:

     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录取结果将于4月5日后向社会公布。(2006-4-3《东方早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复旦大学在上海范围内举行一次意义非凡的入学“申请资格测试”,测试达标者中有300名学生,将通过下一轮“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这意味着3天后,将有300人有幸告别“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而以“面试”的方式被复旦大学录取。

    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不少人也对面试招生的方式投了反对票,甚至反对的声音还比较大,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但我以为人们主要担心的是面试是否公平、公正和公开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即使不搞面试也仍然存在,每年的高考录取过程中也会出现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在于是否搞面试,换句话说,再好的制度也还有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但人们并不因此而否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断定教育改革是否合理既要看它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更要看它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凡是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改革就是好的改革,反之,就是不好的改革。高校自主面试有利于高校自主选拔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自主招生是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利益的,因此是值得肯定的。

    复旦“面试“自主招生改革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它点亮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信号灯”,开启了素质教育新纪元。因为,正如复旦大学表示的那样,此次试验是“为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首先,复旦“面试”非但不会降低录取水准,相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报名参加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来看,他们至少要具备“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各科学业成绩优异”、“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的学生”这几个条件中的一个。

    以上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极其严格的考察,而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是不可能被录取的。这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所说,“高分人才并不等同于高素质人才,应试教育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对接。”此次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变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最终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复旦面试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必然会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或学科竞赛,自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灵活的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更多的开设一些选修课,更丰富多彩的开展一些文体和社区活动,更有创造性的开展一些科技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使各种特长生既能按自己的个性茁壮成长,而且,也无因此误了高考的后顾之忧。

    复旦自主招生的实施还让那些不敢放手搞素质教育的校长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它必将让有志于素质教育之士卸下应试教育的包袱,在素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纵横捭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我期待复旦自主选拔是一次成功的破冰之旅,并让其带动更多高校参与这充满希望的航行!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