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1-25 12:07 作者:曹斌 责任编辑:
城里的学校教育,学生基本上都在老师的培养下向着科技和信息方面发展,这是正确的。可有的学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把《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诗经》,《易经》搬进了课堂。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苏甲井底小学这样做,不但学习了古文化,而且对其它知识也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一个学期的“经典文化进课堂”活动,到期末考试,搞“经典文化进课堂”活动的教学班平均分在全乡统测中比上学期上升了五名。这种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内课外知识,而且思维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城里孩子相比,也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山里孩子的不足。
苏甲乡是昭阳区的贫困乡,这里山高坡陡,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而井底村更是苏甲乡特困之中的特困,这里的婴儿除了吃母亲的乳汁之外,就是苞谷稀饭或荞麦稀饭洋芋之类的东西,整天的睡在山坡上或沟壑里,伴随着父母劳作到天黑,到了儿童时期,除了在学校里跟着老师学习点书本上的知识外,其它的都是一片空白。他们跟随父母在地里干活看到一些蓝色的天空,产生遐想,就再也没有能丰富孩子知识的其它形式了。全村五百多户人口,居住分散,且又山高坡陡,孩子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是很少的。全村有电视的人家不到二十户,能从电视上或以其它形式学到课外知识、开扩视野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在开扩视野、增加知识的外延、空间想象、思维锻炼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
在山区从教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无不从心里担忧,可现实毕竟是很严酷的。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未来,井底小学的行政领导召开研讨会,提出了一个实施计划:让“经典文化”走进课堂。
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把中国最经典的文化――《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诗经》、《易经》搬进了教室,对学生肯定是大有益处的。于是,井底小学把一年级做为试点开始了“读经活动”。往后,一年级一开始,就开始搞“读经活动”,一直到学生毕业。
他们每天早自习前二十分钟,教师把“经典文化”连同拼音板书于黑板,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念,在那里“孩子们,跟我念”已经成为读诵“经典文化”的六字“真言”。虽然大多数孩子不认这些字,但读多了,他们就会背。会背了,便成为他们一生的智慧和财富。这样的“读经活动”,已经成为苏甲井底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了,不但没有影响其它教学活动,跟正常的教育教学还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在读诵“经典文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不去理解,只须“死记”,但只要在生活中遇到,他们就能充分利用,慢慢的就融会贯通了。这些“经典文化”看似深奥难懂,读起来还有些咬口,但这只是大人的理解,对于孩子背“经典文化”就像背“广告词”一样简单,他们没有难易之分轻重之别。这里的学生每天花二三十分钟读诵经典文化,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趣事。目前为止,部分学生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大学•中庸》,《论语》。看着孩子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接受这“经典文化”的熏陶,在领悟“经典文化”后,各科学业的不断提高,高尚人格在初步形成,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欣慰。
(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