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让SCI成为聪明的中国想法

来源:农业部网站  更新时间:2016-07-05 09:14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SCI,原本一个普通的英文缩写词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竟令众多中国科技人员难以释怀,曾几何时被戏称为愚蠢的中国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如今牧草人借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艘航母,把科研成果、论文结果部署在大地上,致力于让SCI成为“聪明的中国想法”(Smart Chinese Idea)。

“每当提到草,总会有一首‘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歌曲在耳畔回荡。正是这小草在农业产业中默默演绎了牧草之惑――奶牛之殇,也让‘小草大事业’成为了老一辈草业科学家的梦想。”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说。

据张英俊介绍,牧草之惑源于“好地不种草”、“牧草还用种”、“牧草可替代”、“哪儿有耕地来种植牧草”、“种草效益能比得上种粮吗”……这些大家对牧草产业的见仁见智,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草业科技工作者,更多的人去从事了草原生态治理和绿化环境的草坪科学研究,而牧草科学在我国发展越来越薄弱。牧草科学的落后,对我国草食畜牧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致于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秸秆畜牧业”,我国千万头奶牛,由于长期沿用“秸秆+青贮饲料+精料”饲喂模式,奶牛单产平均水平仅约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而对比国外奶牛饲养及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在奶牛日粮中每天增加3公斤苜蓿,牛奶产量可增加1.5公斤,增产10%左右,每头牛每年新增效益1200多元;在使生鲜乳的乳蛋白提高1%的同时,还可减少生鲜乳中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延长奶牛使用年限。可以说,我国优质饲草的缺乏成就了“奶牛之殇”。

为了牧草不惑、奶牛之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调研了全国19个省市牧草产业情况及技术进展,研讨了我国牧草产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搞清了我国牧草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技术需求,具体剖析了“羊草生产区、苜蓿生产带、南方饲草生产区以及草原建设”四个产业发展区域问题,确定了各区域牧草生产关键技术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牧草产业大发展扫清了观念障碍,也为我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2011年提出了优质饲草保障高效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之理”,即“围绕‘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建设,推进苜蓿产业带建设,带动周边适宜区域发展优质苜蓿,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东北羊草产业区重点加强羊草改良,全面提升羊草产量,积极打造优质羊草基地;南方饲草产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纳入了农业部印发的《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今年出台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首次将饲草纳入种植业结构调整范畴,提出到2020年,饲草面积达到6000万亩,为草业工作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张英俊告诉记者,牧草体系按照3大体系级重点任务和8项研究室任务,设计了8项“共性试验”,实现了岗位科学家“卡位”研究和试验站“技术集成示范”的对接与合作。在政策上,积极推动国家牧草产业政策出台,制定了牧草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5项、地方标准60项、企业标准2项。在技术上,登记牧草新品种53个,其中国审27个,自主研发的公农、甘农和中苜系列品种,解决了苜蓿抗寒、抗虫和抗盐碱等难题;集成新技术186项,解决了苜蓿青贮过程中保存时间短、品质低等重大技术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绿僵菌防治牧草害虫新产品,降低50%化学药剂使用量;获得发明专利93项、实用新型专利8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发表论文955篇、出版著作41部、开发软件25个;建立草地合理利用技术模式6套,研制的小型苜蓿刈割压扁机,实现了国内丘陵区和小地块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文化上,提出了“联合、友谊、创新”的体系精神,确立了“勤、实、深、简”的体系态度。可以说,牧草体系已从“跚跚学步的婴幼儿”迅速成长为“充满活力的青壮年”。但如果没有体系也就不会有现在牧草生产和技术研究全国一盘棋,不会出现机械专家、经济专家对牧草产业的“疯狂”热爱,更不会出现目前全国各界对牧草“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如火如荼”的咨询。

据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所设立的“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综合实验站站长”及其团队的创新结构,将全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同行凝聚在一起,围绕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建设从田间到餐桌,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机制,使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土壤与施肥岗位科学家李向林深有感触地说,在体系内,就像一个大家庭,没人强迫科研和试验示范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没有急功近利地强迫去发多少论文,也没有“跑部钱进”申报课题和到中央院所争“零售”课题。体系人已走出过去“争取课题――发表论文――获奖――再争取课题”的乏味循环,走进了务实、协作、高效、共享、共赢的做事氛围中,以做‘百年老店’的精神,践行着科研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宗旨,全力让科研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从而补齐以往SCI与实际脱节的短板,让Smart Chinese Idea(聪明的中国想法)的SCI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