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6-06-21 09:26 作者:博达 责任编辑:
丰收的喜悦。 通讯员 佟忠义 摄
收获希望。
在哈尼古歌中,红米是从天上带到人间的珍宝“红玛瑙”,有着传奇的经典故事。
传说中,哈尼先祖守家的大狗从天上带回了金黄的籽种,却在游渡银河时,挂满周身的种粒被河水冲走,唯有尾巴上遗留下了两颗籽种,带给了哈尼人。哈尼人从此依山开田,种下了天上的籽种,籽种长出了通红的杆叶,结出了红玛瑙般的穗子,养活了哈尼先祖。于是,哈尼先祖定下了寨子里的规矩,世代种植天上的“红玛瑙”。
千年的传承,千年的底蕴,终于在21世纪以无穷的能量和巨大的潜能释放出来。2013年6月22日,伴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梯田红米这颗珍宝“红玛瑙”,在守望、创新和发展中,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梯田红米这颗珍宝“红玛瑙”由藏在深山的碧玉,演变成为高原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
一粒红米 一项产业
东北游客说:“梯田红米老好吃了。”北京游客赞叹:“好景、好山、好水出好米。”外国游客说:“OK,梯田红米。”
的确,梯田红米一路走来,赢得了诸多好评,摘下了多项桂冠――2013年9月荣获第九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2014年1月入围年度“十大魅力农产品”;2014年2月荣获“云南六大名米”称号;2015年3月,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2015年6月,中国特产协会授予元阳县“中国红米之乡”荣誉称号;2015年11月,“元阳红・梯田红米”被甄选为人民大会堂指定礼品并予以授牌……哈尼梯田遗产文化赋予了梯田强大的生命力,为哈尼梯田带来极大的品牌效应,使哈尼梯田开发进一步升温。
在新形势下,如何紧紧抓住世界遗产这张名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的品牌价值,做好农耕品牌、生态品牌文章,切实提升以梯田红米为代表的梯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种植、保护梯田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遗产地群众在保护哈尼梯田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哈尼梯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利益……成了元阳党委政府的必解必答之题。
“传统生产、现代营销,走出一条具有高原农业特色的产业化之路。”元阳县粮食局局长李富贵介绍,县委、县政府从红米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部署,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梯田红米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计划从2016至2018年,用3年的时间,将梯田红米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台阶。
李富贵介绍,元阳红米栽种于海拔1400―1800米之间,独特的地域、气候、水源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采用山泉水灌溉、施农家肥、人工耕禾除草的原始耕作方式。富含钙、铁、锌、硒、铜、镁等微量元素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米色红润,米粒细长,熟红米饭松软可口,清香回甜,冷不回生,是大米中的精品。
元阳县正致力于推进粮食产业化工程,致力推广优质稻生产和无公害种植,大力发展“订单粮食”,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粮农增收、粮企增效的“双赢”目标。
在2016年到2018年的3年规划中,按照“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开发、连片推进”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以改善梯田红米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在13个乡镇分批分年度层层推进。预计全县优质稻示范面积5万亩,带动全县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8.02万亩;发展“订单粮食”种植面积5万亩,订单粮食数量1750万公斤; 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发展牛角寨新型红米加工厂,未来几年使其成为云南省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的“元阳红・梯田红米”系列品牌,积极推进红米精加工,培育新的品牌,年加工红米达到1万吨。此外,致力研究开发红米糊系列产品功能红米糊、功能红米茶、功能红米黄酒、啤酒、白酒;研究开发附加产品红米酱油、醋;延伸产业链产品红米日化产品红米牙膏、香皂、洗发露、沐浴露等。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下属元阳印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结合元阳县电子商务发展实际,全面实施电商拓市场、电商促消费、电商扩投资、电商创优势等各项工作,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商城、PC端淘宝店等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元阳梯田红米已经搭上互联网快车,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一分耕耘 一分希望
蓝天、白云、蝉鸣、蝶舞合着梯田里的禾苗,构筑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是夏天的梯田印象。
“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站在梯田的最上端,马云昌抬起右手,沿着他流转的梯田画了一个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里,今年新插上的秧苗已在发棵,显得葱绿和茁壮,在清晨朝阳的照射下,随风摇曳。
马云昌是元阳县新街镇大瓦遮村委会的党总支书记,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为了将世世代代的梯田耕耘得更好,2015年,他将一些外出务工家庭的梯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一共流转了446亩,一年下来,不但收获稻谷60余吨,还解开了他内心的一个疙瘩。当前,因受各方面的影响,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都不喜欢种田了,他担心梯田荒芜。土地可以流转经营,一举多得,破解了诸多难题。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延续下去。
种植大户如此,而种植散户亦是如此。走进大瓦遮村委会岩子脚村民小组,早晨的村庄,炊烟袅袅。进入高八路家,男主人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落座,而在屋内的灶台旁,女主人正忙于做早饭,锅内的红米饭香气扑鼻。
支书马云昌告诉记者,因勤劳朴实,持家有方,高八路家在20多年前家里就比较殷实,还建起了该村最好的房子,被评为该村首富。听到支书这么介绍,高八路的脸有些许羞红,他说家里有6亩稻田,世代耕种,从未荒过,日积月累,所以家里的日子也从来没有担忧过。说话间,他带着记者爬上11级竹梯,去看他家的粮仓。岁已入夏,但是他家的粮仓还很丰满,他乐呵呵地说:“我们哈尼人,家家如此,一年接一年,年年得丰收,这是我们的收获,也是我们的希望。”
记者 博达
声音
多年来,哈尼梯田的红米保持着亩产300多公斤的产量。虽然产量不高,却具有持久的抗性,且极为稳定。在栽种过程中,只施以少量的农家肥,这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对于有机、绿色食品的需求。
用红米撬动当地村落与外界的经济来往,不但能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也是哈尼村落最可行的发展机遇。
――元阳县发改局 陶有光
由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和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发起抢救元阳哈尼梯田的世遗村落的公益项目――《红米计划》,旨在以红米为出发点,通过销售红米筹集资金,为阿者科村完成15件事,以实现世遗村落的抢救与回归,完成对古村落的经济振兴及文化复苏。
红米计划的出发点在红米,落脚点在村民,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实现乡村的自我造血,在遗产价值延续和村庄发展中找到平衡。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师 马蕊
记者 胡梅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