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03-10 15:08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3月开学季,老家在湖北咸丰县农村的熊国伟又开始睡不着觉了。这个长年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一年八九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是女儿的上学问题让他伤透脑筋、烦恼不已。因为户口还在农村,女儿没法进城读书。一开学,她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个小家庭的烦恼牵动着全社会的关心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熊国伟有可能成为这一亿分之一。
目前,我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惜别故土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市辛勤劳作,为城市创造财富,成为文明城市的重要建设者,理应得到关注、受到关怀。
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这是农民变市民亟待跨越的几道坎。这些问题,同样成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1 落户: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
调查显示,现在60%-70%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工,还希望能够把户口真正落下来。
像熊国伟一样的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落户,选择在哪儿落户?“两会”前夕,长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强烈与否,主要取决于城市吸引力大小。
“农民工进城首选的不是小城市,而是一二线大城市,这与政策上优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步调不完全一致。”蔡继明说,归根结底还是吸引力的问题。大城市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当充分的就业岗位,只要进城带来的收益大于打拼的苦闷,这种流动就不会终止。
而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调研发现,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是“拉着拉杆箱进城”。老一代是进城挣钱、回家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则有更强烈的意愿留在城市。这样一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也就变得更为重要。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问题,蔡继明建议,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以此来吸引农民工到中西部小城镇落户。另一方面,集中了最优质、数量最多的公共资源的特大、超大城市,也要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
杨志明则认为,无论政策如何放开,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进城落户。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2 购房:农民工成“接盘侠”?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城镇住房问题。现在国内需求乏力,消费一直上不去,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内需的途径。
农民工进城,是否有利于去库存?蔡继明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不能指望农民工进城购房去库存。“因为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不是城市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接盘侠’。”他算了这么一笔账:当前全国商品住房平均售价约为每平方米6500元,按照70平方米估算,加上税费、装修等费用,买一套房子保守地说也需要50万元。事实上,相关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按一个农民工家庭有两个人工作来计算,家庭年收入约为5万元,也就是说,买一套房,需要拿出10年的家庭收入。
“要想真正释放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政府必须给予相应补贴,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降低房价,让农民工买得起。”蔡继明说。
对于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车间副主任易凤娇认为,只要能够降低城市入户门槛,“留住”以往“流动”的农民工,那么对于工作相对稳定的技术农民工群体而言,购房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快建设公租房和保障房,以满足异地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以房留人,让农民工真正“住在”城市。
3 就业:城市进得去,留得下有多难?
农民工进城,有了住所,还得有活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万人次。到2020年前,使农民工都能享受一次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杨志明透露,目前农民工经过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的约有1/3。大城市多数实行的是积分落户制。有技能的先落户,技能少的后落户,没技能的难落户。农民工不掌握技能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匆匆过客。
怎样才能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有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案。提案指出,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应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具有弹性、多层次、多选择、多模式的持续进修机制。建立在岗农民工“干中学”培训体系,整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将在岗农民工纳入重点扶持的职业培训项目之中。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看来,农民工就业保障仍有待完善。改革创新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受益主体为辅”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确保农民工具备相应职业技能,建立就业培训的激励机制,规范职业培训市场。同时,要构建农民工双向流迁就业体系,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4 待遇:公共服务如何完善?
农民市民化,最终还要融入城市,跟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他们的梦想。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建议,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就读体制机制,按比例分级承担公共教育经费,支持流入地建公办学校及其他教育资源;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鼓励保障;促进公共教育实现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委托社会机构管理、建立特许学校等方式,缓解公办教育压力。
针对农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积累的现实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
军呼吁,国家立法或出台政策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制度,加大力度统筹和规范解决老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医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务求全覆盖,应保尽保落到实处。
在具体措施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质量中心成品检验部组长邹先荣建议,从三方面筹集养老资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承担1/3,地方财政承担1/3,农民工家庭分担1/3,解决一代农民工养老及后顾之忧。第二代达到退休年龄在用人单位未缴纳十五年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政府出台政策允许按退休当年社平工资补齐养老保险,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强制性为在职职工购买养老保险。
同城同待遇涉及到方方面面,资金压力巨大,钱从哪里来?云南省红河州正在试点全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人大代表、红河州州长杨福生建议,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央、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推进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乡建设用地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挂钩机制。
“除了完善社会保障,还要重视农民工心理融入状态,让他们找到在城市的归属感。”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表示,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心理上的适应格外重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加大对进城农民工的关心关爱力度,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