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2-09 17:49 作者:王波 责任编辑:
摘要:通过对山地森林火灾的成因、蔓延特点、扑救时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结合山地森林火灾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重点总结出部份相应的预防、扑救措施,为山地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提供有效的实战依据。
关键词:山地森林火灾;成因;特性;影响因子;时机;预防、扑救措施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的大敌,它给我们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很多人对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和厉害性知之甚少,误认为树木是活物,富涵水分,不易起火。事实上,火大无湿柴,林木的叶子和形成层组织十分地娇嫩,在几十度温度以上就会失去生机,更何况绝大多数的林木枝、干、皮、叶含有大量的易燃物质,再加之,林中的其它植被和枯落物的助燃,林火一旦发生,势必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火灾,其危害不低于城市、工厂等火灾的危害。尤其是以针叶林为主的山地森林资源,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现状和闭塞的交通信息状况等因素的限制,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等工作又有其特殊的实战性和困难。山地森林火灾所到之处,直接烧毁立木、下木、活地被物,林火过后只能留下大量不能利用的火烧站竿和倒木;直接烧焦土壤和烧死、驱走各类野生动物;改变受灾地区的小气候、地理等环境。因森林植被破坏,森林环境和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生长衰退,病虫害易侵袭且频繁,生态受损,水土流失加激,致使很多森林的有益性能随之降低或丧失,所带来的一系列灾后恶果循环,不容有一丝的轻视,要给予高度警惕。通过对山地森林火灾的成因、蔓延特点、扑救时机等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期望能为山地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提供有效的实战理论依据。
一、调查研究背景
昭通市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昭通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昭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2167平方公里。全区辖21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52个村民委员会,25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2万人,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2个民族,人口密度349/KM2,属省级贫困县之一。全区有国道、区乡、乡村公路984.3KM,大部分行政村均通公路。目前,因种种条件限制,昭阳区以防火为目的而修建的林区防火公路仅有46公里左右,防火线仅有11公里,还远远不能满足森林防火的需要。
1、自然概况。
昭通市昭阳区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大山包乡的轲车梁子3364米,最低海拔大寨子乡的毛坡470米,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冬春旱特别突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火险等级偏高。辖区内有36%的国土面积为坝区,有6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及二半山区。
2、林业概况。
昭通市昭阳区地带性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华山松、云南松针叶林为主,原生常绿阔叶林较少,现有森林以云南松天然林和华山松人工林为主,间有旱冬瓜、栎类及少量黄杉、珙桐及红豆杉等分布,主要灌木有高山矮刺栎、杜鹃、火把果、峨嵋蔷、马桑、悬钩子等;主要草本有牛毛草、禾本科杂草、细柄草、蕨类等为主。
全区区划林业用地1237320亩,其中有林地676465亩,占54.67%;灌木林地468261亩,占37.84%;未成林造林地47882亩,占3.87%;宜林荒山43767亩,占3.54%,疏林地945亩,占0.08%。全区区划生态公益林997799亩,占80.6%;商品林区划239521亩,占19.4%。
二、森林火灾的成因
森林火灾要发生,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包括树木、草灌等植物)是发生森林火灾的物资基础;火险天气是发生森林火灾的外部借助因子;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大量的事实说明森林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可燃物和火源可以进行人为控制,而火险天气也可通过预测预报进行防范。
久旱不下雨,温度持续偏高,湿度偏低,空气饱和差增大,水分解离,水汽蒸发加剧,土壤和各种植物成分变得干燥,再加上自然、人为等过火因素,林火极易发生。
只要调查、分析、研究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都可知道,林火因雷电火、磷火自燃、泥炭发酵自燃、滚石击起火花、林木干枝的磨擦等自然火引起的火灾是极少的。自然火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我国自然火平均占1%左右;大兴安岭林区自然火高达30%;通过对昭通市昭阳区近些年来发生的森林火灾进行统计显示,因自然火引起的林火,几乎为零,人为火占了大头。
通常所指的人为火,主要分为生产用火,如烧荒积肥、烧地埂、烧炭、高压电击穿空气、电线老化短路、机车喷火、烧牧场、炼山、狩猎等引起的林火;生活用火,如吸烟、农作间烧饭烤火、上坟燃烧冥纸、燃放烟花炮竹、林间驱蚊等引起的林火;不法分子故意纵火。根据昭通市昭阳区近两年来的林火发生统计,其中因烧荒积肥、烧地埂等不当行为引起的林火,占30%,因吸烟、农作间烧饭烤火、上坟燃烧冥纸、燃放烟花炮竹等不当行为引起的林火,占70%。
三、山地森林火灾蔓延的特点
1、山地林火发生的种类。
山地林火的发生,就其种类的不同,燃烧情况、危害程度、预防扑救措施也有所不同。山地森林火灾与平原地区的森林火灾的种类相似,根据燃烧部位、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林火主要以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等三种火灾形式呈综合性发展。林火发生初期通常都是单一形式的,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就会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开来,呈综合性发展,扑救难度增加。
据调查表明,山地林区树种种类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等针叶林为主,通常起火都主要是先引燃林下落叶、草本层、下层杂木,后再燃烧为树冠火,有阔叶林参杂其中时,会助使火势增大,单纯性的森林火灾较少。冬春两季,山地林间的落叶、草本层、下层杂木等都极其的干燥,密集连续,地表火一旦发生就会极为迅速的推进、蔓延,尤其是采伐迹地,火势更强。由草本层燃烧的简单地表火火墙较窄,宽度通常5-8米。由草本和下层木共同燃烧的地表火较为猛烈,火墙宽度可在15米以上,扑救困难,造成大范围的过火面积。
针叶林的枝叶富有油脂,自然整枝不良,下枝离地面近,在地表火的烘烤下,极易引起树冠火,通常在地表火过后15-30分钟内发生,其推进速度虽然较慢,但火势猛烈,使周围空气形成热浪,难以接近。
2、山地林火蔓延速度判断。
一般判断林火蔓延速度快慢的方法是:慢速火的火头前进速度小于2米/分钟,中速火的火头前进速度在2.1-20米/分钟,快速火的火头前进速度超过20米/分钟。
3、山地林火蔓延受气候因素影响。
山地森林火灾蔓延速度的缓急,受自然气候和因林火自身燃烧时所形成的局部小气候所控制,具有间歇性。
(1)“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对林火的蔓延及火势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无风时火场的空气水平交换不频繁,有风时则空气水平流动加强,交换频繁,形成火头,加速蔓延。风供给火场新鲜氧气,并形成气旋,造成“飞火”,增加新火源。火大时,会造成空气密度不均,又可产生风或增强风势,形成局部小气候,助长火势。
高山峡谷地带的风力作用除大气候外,主要来自于山风和谷风,白天产生谷风能加速林火向上蔓延,夜间转为山风,则产生由上向下的气流。在晴朗的天气里,一般都有山谷风这种现象。谷风发生在上午10时左右,逐渐增强,到下午3时以后最大。山谷风有阵风性质,受其控制,山火在一天中也有盛期、中期、衰期。一般衰期主要在早上4时-10时之间,地表火停止发展,树冠火变冲冠火,有些冲冠火在烧掉枝叶后,火焰自动熄灭,火场内多数地段基本上是属于无焰燃烧状态,是扑火的最好时机。俗话说,山火不过夜,如果头天的火到次日上午10时以前还没有扑灭,就要做好打恶仗的准备。盛期有两次,午后15-17时和晚上20-22时之间,此时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发展迅速,火灾温度高,风向多变,人员疲劳,指挥难度较大。另外,主沟的山谷风能够控制支沟的山谷风。因此,主沟发生的山火易向支沟方向发展,而支沟发生的山火不易向主沟方向发展。此外,山谷风还受大气候的影响,对山火的作用具有交替变化特点。
火灾蔓延发展的水平方向也受山谷风的影响。当谷风猛烈时,火灾常在火场的上游一带扩展,当山风猛烈时,火势常在火场的下游一带扩展。
(2)当林火发生前或后,降雨、雪、霜、露等都可以增强可燃物湿度,降低可燃物燃烧性,阻止或缓和林火的蔓延速度。相反,气温偏高,持续干燥,万物干枯,则会助长火势。
4、山地林火蔓延受地形因素影响。
地形影响林分类型,影响气象因子,从而影响着火场的燃烧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风向和扑救活动。
(1)地形地势多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火势的蔓延,在山势大转折(主要是坡向大转折)、窄谷和山脊上,多会出现自然终止燃烧的现象。大的山势转折处,由于反山气流的作用,上山火到山顶时,火势常常衰落,会停止发展。窄谷地段的风速加快,在“峡谷效应”的作用下分流或上分流之处,火势至此通常暂时中止。
(2)由山脚向山顶蔓延的林火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一些缓坡、小平地、陡坡和峭壁等小地形的影响。因为谷风经过各种小地形时会形成很小的回旋流,对林火蔓延能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缓坡和陡坡上的火蔓延快,不易扑救,而山坳、小平地上的蔓延速度减缓,是高山地段阻止林火蔓延的好地方。
(3)林火在山地转折处会自然减弱。山地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风速度在三级以下时,上坡的风在山顶会回头,形成反山气流。因此,林火在山脊和初下山位置时,一般火势较弱。因此,在火的山脊位置开辟防火线,营造防火林带可发挥较好的阻火、灭火、防火效益。如果出现四级以上的风,则反山气流消失,产生越山气流,在山脊上开辟防火线或在山脊的背部守候扑打下山火会很不安全。
5、山地林火具有立体性质,常呈跳跃式发展。
在山体高,坡度急,沟谷狭窄等特殊地形条件下,会给林火占有较大的垂直空间,或在四级以上大风的作用下,除了水平推移外,还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通常跳跃的距离多在500米以内。跳跃式燃烧的原因是球果或小枝燃烧后,随风吹至高空向远处落下后,引发新的起火点。
6、山地林火的反复性。
山地林火蔓延常有反复性。虽林火都有一定的蔓延规律,但山地林火则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余火较为隐蔽,地面无火无烟,使人难以警觉,到突然起火时,尽管有人在现场监护防守,也会随时措手不及,特别是在火场的边沿更为突出。除余火死灰复燃问题外,查其原因还有腐殖质在高温的作用下,出现可燃气体,一旦与外部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即发生自燃。因此,我们对隐蔽的余火要高度重视,不仅要从烟、温度方面进行判断,还要反复翻挖,再用水浇灌的方法,使其不在反复。
四、山地森林火灾扑救的有利时机
山地森林火灾扑火的有利时机就是容易将火消灭时的那一段时机。错过有利时机,火情便会迅速发生变化而不易扑灭,就可能酿成难以扑灭的大火。森林扑火队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有利时机:
1、初发火。初发火火势弱,面积小,只要扑火队伍及时赶到现场扑救,措施到位,方法得体,火情较易控制、较易歼灭。
2、下山火。下山火蔓延速度慢,火势弱,容易扑打。应尽可能地将下山火消灭在下山阶段。
3、夜间。夜间特别是凌晨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风小,火势弱,蔓延速度慢,低凹处的火会自灭;上山火爬坡也相对缓慢,有时会不打自灭。整个火场的火线容易出现断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指挥得力,便会很快将林火扑灭。在夜间扑灭林火后,要认真清理火场,以免第二天气温上升后,风力加大而出现死灰复燃现象。
五、扑救山地森林火灾的战略
当到达森林火灾现场时,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组除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各就各位、疏通道路、疏散围观群众、劝阻没有救火经验而情激盲乱救火的热心群众外,同时还要迅速观察火情,把握全局,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测定出方位,风力测速仪测定出风速、风向,依照各种测定出的数据,及时而准确地定出科学合理的扑火方案,合理配置人员,组织集中力量,把准火势、风向、时机,迅猛扑打,通过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尽最大力量,在最短时间内,将林火扑灭并排除火灾隐患。
1、划分战略灭火地带。
根据火场威胁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若无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便可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则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附近时,林火便会自然熄灭,这是灭火的次要战略地带。先灭主要地带的火,后集中消灭次要地带的火。
2、 先控制火灾蔓延,后消灭余火。
3、 打防结合,以打为主。
在火势较猛烈的情况下,应在林火发展主要方向的适当地方开设防火线,并从林火侧翼位置,火烧迹地一侧,迅猛扑打,防止火灾扩展蔓延。
4、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火势随时间、地形、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防火指挥部领导组要纵观全局,及时而准确地定出合理扑火方案,合理配置人员,重点部位重点布防,危险地带重点看守,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组织集中优势力量扑打火头,一举将林火消灭。
5、 牺牲局部,保存全局。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火势猛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牺牲林区局部,保护全局的措施是必要的。保护重点和秩序是:先人后物,先重点林区后一般林区;如果火灾危及到林木和历史文物时,应先保护文物后保护林木。
6、 安全第一。
扑救林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紧张的行动,往往会忙中出错,乱中出事。扑救林火时,特别是在大风天扑火,要随时特别注意林火的变化,避免被火围困和人员伤亡。在扑火过程中,扑火人员还要特别注意,躲避火势防伤身的最好地方是已经燃烧过的迹地,而站在尚未燃烧的林区,与火势反向进行扑打是极其危险的。在火场范围大、扑火时间长的过程中,各级指挥员要时时关注火场各种信息的变化,从安全第一出发,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切实做到安全打火。扑救森林火灾时,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老人和儿童参加。
7、山地森林火灾扑救应防范其它安全隐患。
在扑救山地森林火灾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防范其它安全隐患:一是在扑火过程中,要高度注意,防止高温辐射、烟尘、一氧化碳(CO)及其它有毒气体等,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窒息或死亡;二是扑打夜间林火时,要注意天黑山陡,防止摔伤扑火人员;三是要防止林木被火烧断倒下或滚动伤人;四是要防止山石因高温发生松动而滚动伤人等。
六、扑救山地森林火灾的战术
1、“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
扑火队从某一个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这种战术选择突破点是关键,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重点配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置兵力。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点少,只有一个扑火队连续扑打火险和火势突变可能性小的情况下采用。但由于扑火队能力有限,大面积火场不宜采用。
2、“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实施时,若干个扑火小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个地段,将火迅速扑灭。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口多,使用兵力多,全线展开,每个扑火队(组)间的战线短,扑火效率高,是扑火队常用战术。
3、“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
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时的实用战术。主要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扑火,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一鼓作气扑灭火灾。蔓延强烈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
4、“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
这种将全部兵力部署在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也不留后续部队和清理火场队伍,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一次冲击”的距离一般荒坡400-500米,危险地段150-200米,有林地500米左右。这种战术多半用在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设施时,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时使用。
七、建立健全山地森林火灾预防系统
每当气温持续偏高,久旱不雨,空气干燥,森林火险等级偏高时,再加上部份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薄弱,野外用火随意、频繁,林中乱烧冥纸、乱丢烟头、乱放爆竹等,导致火源管理难度较大,便会让森林火警不断,时时亮起警戒红灯。针对进入林区的种种不文明的、不当的用火行为,必须建立健全预防系统,警示预防至关重要,宣传教育必不可少。
1、坚定不移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确保森林消防意识和措施到位。
通过利用宣传带、出防火专版,宣传报道、书写永久半永久性森林防火标语、发放《户主通知书》、发放《扑救森林火灾典型伤亡案例分析与安全常识》、《云南省森林防火综合手册》、《森林防火知识读本》、抓好森林防火“五个一”宣传工程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入到各乡、镇、重点火险区、森林旅游区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以此增强全民防火意识,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深入人心。
2、重点加强旅游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为防止旅游区发生森林火灾,重点要加强以下工作措施:一是要建立健全防火体系,建立并组织相应的巡逻、扑火队伍,储备充足的扑火物资和设备,建设必要的防火设施;二是要制定景区野外用户管理办法,严格措施;三是要加强巡逻检查,及时清除旅游线路上的枯枝落叶等林下可燃物,减少并消除火灾隐患;四是景区森林防火指挥部与旅行社、驻景点单位等要签定森林防火责任状,实行导游包游人,对进入重大景区的人员,实行进山实名登记制;五是要加强对游人的宣传教育,进山门票要有防火主要事项,旅店中要有防火告示,电视、电影、广播等有防火宣传,各旅游线路和景点都要有防火标牌;六是必要时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封闭部份重要景点,以确保安全。
3、有效控制可预防性火源。
要控制住生产、生活等可预防性火源,就必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森林防火戒严期内,要严格控制各种野外用火,凡因生产需用火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规定权限经过当地政府或森林防火办事机构批准的前提下,方可在有关森林防火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下,才能进行用火。森林防火戒严期内林区用火,必须要严格遵守“五不准、五负责、七不烧”的规定。
五不准即不准烧香、烧纸、燃放鞭炮;不准打猎和野炊;不准用火烧蜂、驱兽;不准用火把照明和乱丢烟头、火种;不准小孩玩火。
五负责即多人失火,为首者负责;集体失火,领导负责;学生失火,教师负责;小孩失火,家长负责;个人失火,个人负责。
七不烧即未经批准不烧;领导不在场不烧;久旱无雨,太阳烈且有三级以上风不烧;没开好防火线不烧;没组织好扑火人员不烧;没准备好扑火工具不烧;无人看守不烧。
八、结束语
通过对山地森林火灾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可以预防或制止的。多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更多预防、扑救森林火灾的手段,面对危机,行之有效,争取时间,撑控全局。只要大家提高了森林防火意识,高度重视森林消防安全,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配备配全相应防火工具、设备、设施,再制定出一套较为可取、有效、实用的山地森林火灾预防、扑救方案电子模拟系统,便可预防山地森林火灾的发生。一旦林火发生,到达火场后,也能就其火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最为实战的扑救方案,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将各种森林火灾彻底消灭,为经济、社会、生态挽回损失,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