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农业综合开发铸就民心工程

来源:《昭阳》  更新时间:2005-10-19 10:44  作者:任天能  责任编辑:


 
在这让人流连的乌蒙大地上,凝刻在时空内外的是不断的变化;在这磅礴乌蒙的群山里,有着生生不息的农业。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仍制约了这里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前,昭阳区的大部分乡镇(特别是坝区乡镇)交通不畅,水源不足,地块起伏不平,涝地、废沟随处可见,抗旱和排涝功能较差,容易给农业生产造成干旱和涝灾,加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少且不配套,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较大影响;林业占地面积太小,田间自然灾害防护能力较差;路渠、桥涵闸等设施配置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科技含量相对不足,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偏低。所以在有的地方曾经传过这么一个顺口溜:“泥土屋,贫困户,荒着农田等救助,躺在床上想媳妇。”可如今,昭阳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带领群众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开发,使村民增收了,腰包胀了,村里的楼房多了,顺口溜也随之变为“新楼房,富裕户,农业开发是出路,家家踏上小康步,洞房花烛迎媳妇。”农业综合开发前,项目区粮食总产量5710万公斤,开发后项目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160万公斤,净增450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从开发前的1232元,增加到开发后的1801元,净增569元。

自199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旋律在黄土高原上奏响,昭阳区就开始谱写农业发展的新篇章。昭阳区农开办按照这个思路,紧紧围绕如何让群众增收这一主题来开展计划,派人摸清各乡有利于综合开发的资源条件,同时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也参与进来。譬如在乐居乡,本来排灌渠道已经按照项目计划修建好了,但后来又有农民找农开办的同志反映,说那沟渠的高度不够,农开办认为那个农民的建议合理,就尊重群众的意见,在项目资金超出的情况下又为渠道加高。农开办对于项目建设,制定并落实一事一议制度,每建设一项工程,都让群众知道,让群众参与进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让工程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昭阳区农开办推出新举措,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实行有奖举报制。农开办指挥部下设小组对现场进行监督管理,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的,一律返工。坚持合同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任务提前一天完成的奖励200元,工期推迟一天罚款500元。为了杜绝“豆腐渣”工程,农开办在项目上实行公示制,增加透明度,让广大群众拥有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工程施工实行现场验收,对不合格的进行罚款或停工整顿。对干部群众在工程质量建设中举报情况属实的,一次性给予奖励200元。

三年来,区农开办根据昭阳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宗旨和原则,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群众综合开发农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热情地自筹资金,并投工投劳进行项目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昭阳区农开办项目建设总投资23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22万元(有偿资金108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69万元(有偿资金3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59万元,区级财政资金3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92万元。对于资金使用,农开办严格按照批复、规定程序和手续对无偿资金、有偿资金和自筹资金进行使用,没有挤占、挪用和超出资金使用范围的情况。

昭阳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布在北闸、永丰、蒙泉、洒渔、乐居、太平等8个乡镇的25个村民委员会,涉及农业人口近13.75万人。项目建设主要围绕优质粮食、蔬菜、苹果、畜牧产业等优势产业,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区内共改造中低产田3.48万亩,新修灌排渠道41.07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72座,机耕路27.39公里,建设经济林0.14万亩,苗圃100亩。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建成抽水站3个,蔬菜大棚34个,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50多项,培训农民3.8万人次。

俗话说:“要得富,修了水库还修路”。昭阳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在农业基础上,修筑了机耕路,田间排灌渠道,抗旱水池和水井。改造了中低产田水利设施,修建衬砌渠、扩建蓄水池和在地中挖小“水井”。基础设施建设给这块沃土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一位永丰的农民说:“农开办的同志为我们想办法,出主意,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咱农民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有一句地方谚语是这样说的,“科技是个怪,苹果兴套袋,增加收入还好卖。”是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模式早该变更了,国家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农业离开科技又怎能发展。区农开办技术人员带领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深入优质粮种植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引进新品种,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实验示范田地,达到了事事示范、实惠示范、效益示范。“民以食为天”,“粮以优为种”,农开办在我区粮食主产区推广了优质水稻,滇粳优1号,凤稻14、15、16、17号,合系4号,合选1号。每个品种跟以往相比,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产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开办还在永丰镇三甲村实施小康示范村项目建设,在建设中,主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在农开办的帮助下,村民们有的饲养母猪和仔猪,有的养鸡,有的种植特色蔬菜和特色良种。通过项目的实施,三甲村发展壮大了养殖业和蔬菜业,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该村也美化了生活环境,改变群众生活习惯,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在三甲村,有一个嫁到外地的农妇龙国仙,自己筹资回到家乡搞起了生猪基地,不但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还带动了很多群众和她一起发展这个生猪业。三甲这个小康示范村在整个昭通市还是第一家。

农业综合开发专门为农业和农民服务,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对于土地治理项目,因而也形成了村级竞争立项的良好局面。曾经有一个社的社长,农开办的同志找到他商量工程项目,可这位思想僵化了的社长死活不愿在本社的土地上搞项目,他认为这样会占据一些土地。这时,就有几个群众站出来反对说:“你干不了社长,让我们来。这是上级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是让我们脱贫致富的,这样的项目我们应该搞。”村级竞争立项在昭阳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声有色,怎不让人欣慰。

“苹果红了,农民笑了”。得到苹果实惠的农民,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就一脸喜气,因为他们知道,秋天到了,果园里就挂满金灿灿套过袋、贴过字的红富士苹果。喜上眉梢真是收获的大写意。近几年,农开办在一些乡镇推广了精品果园,无公害精品果园,让昭阳区的苹果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富士推广4000多亩,其中精品果园400亩,亩增效益达1200元。永丰镇海边村的农民赵庆毓,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果树园,在农开办人员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下,他为自己的果树园注了册,叫做“庆丰果树公司”,为自己的果树园注册的农民,在昭通还是第一家。赵庆毓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果树园和种植、购销、育苗一条线的规模。他利用农开办的科技,培育苗圃方便群众。乐居乡仁和村的柯福金,自己富了还主动帮助周围群众利用科技管理苹果,他自己因为种出了优质的大苹果而被称为“柯大苹果”,被评为全国劳模,周围的群众也因他的帮助而走上了苹果致富道路。

“有粮即安”的思想在热浪翻滚的科技大潮中逐渐远去,发展经济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农开办人的引导下枝繁叶茂。农开办根据昭阳区的地理,人口,交通,水源优势,看到了蔬菜发展前景广阔,调动群众积极性,实施小型储水工程,每家每户的蔬菜地里均有一口“水井”。上百个蔬菜品种试种成功,水果豌豆、日本番茄、超甜玉米等在昭阳大地上拔节疯长。特别是蔬菜产业,太平、永丰和北闸三乡镇“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采用大棚种植蔬菜,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实现增产增收。昭阳区农开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调整种植结构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扶持龙头企业抓销售,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之路,让昭阳农民走上一条小康之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社会在进步,昭阳在前进。昭阳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项目工程,不但赢得了民心,而且必将使全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如雄鹰展翅,展开一片云蒸霞蔚的新天地,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任天能)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