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9-10-21 13:37 作者:凌继发 刘雪涛 责任编辑:
“方法自己想,出路自己闯。”这是张贤凤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话虽质朴,却是字字实在,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勇于拼搏的豪气和胆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张贤凤通过艰苦打拼,用艰辛和汗水谱写了一篇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百万酒楼总经理的故事。”
白手起家创业
1992年,张贤凤从大关县翠华镇粮管所的党支部书记变成一名下岗职工,与所有的下岗职工一样,她心里充满了失落和委屈感,思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但是,人活着总得要吃饭,要吃饭就得干活。虽然张贤凤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由于受当时旧观念的影响,加上自己以前大大小小还是个干部,始终放不下面子,找工作总是挑肥拣瘦。最后,终因自己学历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年纪又略显偏大而告失败。由于工作难找,她的择业观有了转变。张贤凤下决心活出点“精、气、神”来,她用仅有的200元钱作本钱,在昭阳区凤霞路摆了一个经营米线、面条的小店,取名“无名小吃”。
无名胜过有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张贤凤认为只要做得好,餐饮业的发展前途很大。2000年,她拿出仅有的一些积蓄,筹集了够开一间小饭店的钱。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张贤凤每一天都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然而这仅仅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正在张贤凤一筹莫展的时候,党和政府向张贤凤伸出了援助之手,国家扶持再就业的政策给她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国家向张贤凤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基本上凑够了装修饭店,添置厨具的各种费用。经过一阵紧张的筹备,凤霞路“无名小吃”酒楼终于在阵阵悦耳的鞭炮声中开业了。
在张贤凤的苦心经营下,酒楼的生意越来越好,1年多的时间就收回了成本,还清了借贷全部债务,张贤凤深深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创业的初步成功并没有使张贤凤沉浸在喜悦之中,她又开始思索如何继续扩大酒楼规模、如何做大做强。2001年初,她添加了更多的餐桌和菜类,招收了30多名员工,其中有6名失业人员和4名下岗职工,酒楼的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在凤霞路“无名小吃”酒楼经营的8年,张贤凤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随着“无名小吃”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慕名而来客人常常因为订不到座位而流失,这使张贤凤又有了新的打算。2008年,一个举国欢庆的年份,张贤凤筹集资金在市中心钻石商业广场买下了一栋楼,经过一番细致的装修后,“无名小吃”酒楼钻石广场新店隆重开业了。酒楼优雅的环境,服务人员统一的服装、周到的服务,美味的菜肴,无处不体现着井然有序的管理,折射出张贤凤赋予酒楼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真情回报社会
事业有了发展,张贤凤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和自己当初有着一样境遇的下岗职工和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尽自己所能,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实际困难,为政府分忧解难。特别是在今年初,凤霞路店的房租从以往的每年2万元上涨到了7万元,给该店的经营增添了巨大压力。张贤凤通过核算,认为虽然每月仍然能获得4至5千元的利润,但是必会耗费自己更大的精力来管理,加上目前物价和工资不断上涨,而且还要对酒楼进行垫资装修。身边大多数人都力劝张贤凤放弃凤霞路店。但每当张贤凤来到凤霞路店,看到员工们忙碌的身影和真诚的目光时,心中不禁回想起自己创业之初的艰辛,她知道如果放弃凤霞店,那么店里的40多名员工就要失业,加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出打工已经变得很困难,那么着40多人的生活势必变得很困难。于是她决定把凤霞路店继续做下去。
张贤凤还积投身与社会公益事业,常为希望工程、扶贫攻坚等事业捐款捐物。去年的冰凌雪灾和汶川5.12大地震,除了自己主动捐款外,张贤凤还广泛发动酒楼全体员工参与捐献,共捐款数万元之多。此外,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张贤凤除了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到自己的酒楼务工,还积极支持、配合市劳动就业局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完成对70余人的培训,使他们在酒楼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为他们下一步参加应聘、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七年的艰辛创业路,张贤凤失业不失志,通过不懈的努力,终获成功。她怀着喜悦的心情告诉人们,下岗、失业并不可怕,只要转变择业观念,吃苦耐劳,勇于创业,奋发图强,就能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凌继发 刘雪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