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12-02 09:24 作者:任天能 赵恒 责任编辑:
西陡街旧城改造主体工程基本要完成了,工程的建设,凝结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而作为工程施工的个体――每一个建设者,他们又是怎样的付出艰辛和奉献呢?记者在西街采访了一个来自龙泉办事处长利村一组的王传义。
王传义今年42岁,在村子里是小有名气的石匠,他的主要施工工具是简单的錾子和手锤,技巧却完全在手上和眼里。平时,王传义帮人家錾石磨,眼睛随便瞟一眼,就完全靠手的感觉去把握,錾出一条条精细的纹路;让他支砌基石,只要他用眼一瞄,就知道线条的曲直。他的眼力就是墨线,他的手的感觉就是技巧。这样的工匠,肯定得用在城市建设需要精细的地方。
在西街旧城改造的施工中,王传义负责的任务主要是剔包打凸。也就是用他的眼睛检查混凝土凝固后的平面,有包的,要剔去,有凸的,要打平。那样,才容易抿糊和贴瓷砖。当然,要打平和剔去多余的也不那么容易,剔去的多了,又要用混凝土填平,那就多出一项不该有的工作来,而且浪费材料,浪费人力,拖延工期;况且,重新加上去的混凝土,结构力也不强。所以,要剔去多余的,要把包打平,也得恰到好处。在西街的工地上,记者见王传义双脚叉开,左手握住錾子,右手捏着手锤,眯着眼睛瞟一眼,“当当当”的,手锤就凭感觉敲打在錾子上了,多余的、凸的混凝土就小块小块的掉下来。王传义左手和右手的配合,也得紧密和协调,不然,右手上的手锤就会把左手当成錾子敲打。王传义说,才开始学石匠的时候,左手经常都是伤痕累累的。
王传义说,他在这个工地上已经两个月了,老板按照打工的行情,每天给他五十元,只要每天坚持来做工,一个月下来就有一千五百元。儿子也在外面做工,每个月的工钱也和王传义差不多,这样一来,一家人的收入就有三千元左右,生活就不成问题。但每天要挣50元,必须每天都要做工,而且都是早上六、七点钟就要起床,弄点吃的在嘴里后,准备好饭盒就出发,八点钟准时就要到工地干活。
王传义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剔包打凸。但很多时候也要“见子打子”,就是在自己剔包打凸的工作不多的时候,见到哪里忙不赢,就去跟着做哪样。这样一来,除了吃饭时间,王传义一天都是马不停蹄的在工地上干活。和灰浆、递砖、支架等工作,王传义都要跟着做。
王传义说,忙了一天回到家里,是很累了,倒在床上就开始“南斯拉夫”。第二早上才会醒过来。
记者问王传义,你长期在西街这样辛苦,做的都是为城市建设添光加彩之事,有何感想?
王传义说:“不辛苦就不可能有收入。我们为城市搞建设,建漂亮了,外地人来玩耍或者什么的,回去也才想来第二次,也才看得起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们脸上也有光。况且,城市不是哪一家的,我们也要经常来,建好了大家都可以享受。”
做了一早上的事情,中午该吃饭了。王传义就从摩托上取下饭盒,放在用几块砖随便码好的“灶”上,在周围找点支架剩下不用的柴禾,点燃后开始热饭了。火燃了起来,饭盒里就开始冒热气,王传义用勺子就像搅拌砂浆一样搅拌饭盒里的饭菜。等搅拌均匀了,饭菜都热了,王传义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完饭,王传义点燃一支烟,开始烧水泡茶。王传义说,茶不但能解渴,还能解累。茶水喝够了,王传义就倚靠着砖墙打盹。他说,眯一会儿,也当休息。
旧城改造的工期不能拖延,下午的工作时间又要到了。王传义揉了揉眼睛,又开始了下午的剔包打凸工作。
(任天能赵恒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