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06-19 10:39 作者:赵磊明 责任编辑:
赵磊明 文/图
一
走进永丰镇三甲村集镇,但见街道宽阔整洁,四通八达;街道两旁砖房林立,门面贴了瓷砖,十分的漂亮;街道两侧的玉兰、女贞等绿化树,把小镇扮得生机勃勃;别着手机、骑着摩托车的村民不时从我们身边走过……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显示着三甲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示着三甲村群众的富裕与幸福。
三甲村曾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三甲村今日的变化,与各级领导的关怀分不开,更与村党支部擎旗引路分不开。
二
三甲村在昭通城西8公里,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8个村民小组4050多人,有耕地2926亩 。从前,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村民思想观念守旧等多种原因,三甲村经济发展滞后缓慢,绝大多数群众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昭通时,在三甲村召开了扶贫攻坚座谈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三甲村党支部下大决心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三甲村党支部首先从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上下功夫。黄训奎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以超过90%的票当选为村主任,后又高票当选为村总支书的。在黄训奎带领下,村党支部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成为三甲村的擎旗引路人。他们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努力打造“三甲小康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两委”主要领导特别是党总支书记在履行职责时,带头做到“五个一”工作规范,即:一句话说透、一碗水端平、一本账公开、一把尺衡量、一班人团结。切实做到一事一议,在明显位置设立“党务公开栏”,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增强村级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坚持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决策水平;坚持过好班子民主生活会,做到大事坚持原则,小事互谅互让,团结协作,把工作做好。村党支部坚持五好五带头,把“三培养”作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培养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使三甲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养猪大户龙国仙、养牛大户黄训山等致富能手先后被培养吸收到党内,这些致富能手入党后更加积极地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树立了新时期农村党员的良好形象。对贫困党员,村党总支采取组织帮、项目扶、先进带、协会促等形式,逐步把具备条件的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并以他们来带动群众致富,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了党的工作后,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增强了,党支部的威信树起来了,村里的各项工作好做了。广大村民与党支部风雨同舟,努力脱贫奔小康。
三
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三甲村群众议论最多的。村党支部为了答好这份试卷,作了很多工作。
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村两委提出了“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打牢基础保增收,团结群众谋发展”的思路。一是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制定了三甲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奋斗目标。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商品粮、名特优新经济林果、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优质畜牧产品”支柱产业。村党支部大办党员示范样板,普遍推广“滇粳优1号”水稻生产;建立50亩试验示范园,种植甜脆豌豆、甜脆玉米、胜利尖椒等20多个新品种,带头和带领群众搞科技推广。在种植推广甜糯玉米时,黄训奎主动把自己家的1亩水稻田改为旱地试种甜糯玉米,成功后带动群众种植甜糯玉米200亩,每亩产值超过3000元。村党总支鼓励果农发展“名、特、优、新”水果,走林果精品之路。依托本村蓬勃发展的养殖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肉鸽、鸡、牛、羊、猪产业,特别是发展瘦肉型种猪和黄牛养殖。充分利用区域的自然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市场销路看好的特色蔬菜,丰富和抢占蔬菜市场。三是发挥先进带动作用。村党支部慧眼识人,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致富经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进行扶持带动,从而使龙国仙、黄训山、张大启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带动了一大批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挣钱。五是走“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党总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组建生猪养殖协会、土鸡养殖协会、苹果销售协会、蔬菜销售协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乡土人才,带动了大批群众共同致富。
四
在三甲村,我们听到对村党支部班子夸赞最多的是对支书黄训奎的。“三甲村能一天天富起来,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没有黄支书,能有今天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感慨万千地说。
黄训奎于1980年应征入伍,退伍后分配到昭通卷烟厂车队从事运输工作,之后自筹资金从事汽车销售,每年收入数万元。既做过公家人,也当过“老板”的黄训奎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养育过自己的那片炙热的故土和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父老乡亲。2000年,我国首次推行农村体制改革,黄训奎被父老乡亲推到了基层干部的岗位上。从一名生意红火的个体“老板”到一名薪水微薄的普通“村官”, 黄训奎把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他说,既然群众信得过我,那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情,不能让群众失望,父老乡亲的信任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就拿村庄的建设来说,2000年10月,黄训奎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2001年的建设项目。按照项目规划要求,该砍的要砍,该平的要平,该让的要让。其中有一个建设项目要经过黄训奎家族的坟地,于是家族间的老人找到黄训奎要求改动设计。黄训奎顶着巨大的压力,耐心细致地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硬是做到一分不改,按照原设计完成了施工。黄训奎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发了全村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在农业开发项目中,全村共投工投劳35000余个,开挖和回填土石方45000余方,拆除24间,砍除果树1370余棵,拆除围墙700余米,调整土地76亩,所拆房屋全部由群众自发投工投劳重新修建,没有进行经济补偿。依托农开项目打下的坚实基础,三甲村以三甲集镇为中心对村庄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硬化、绿化、净化了12000平方米的集镇街道,并配套完善了人畜饮水工程。如今的三甲村小集镇已初具规模,纵横全村8.6公里长,8米宽的道路,把全村分割成“井”字状,19公里三面光的沟渠将灌溉用水淌到家家户户的田间地角。全村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团结,呈现出一种求稳定求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上所述不过是黄训奎众多工作中的一件。正是有了这样的村支书带头,三甲村才形成了团结奋进、高效廉洁的良好工作作风,村党支部才受到全村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五
天道酬勤。
三甲村党支部带领4千多群众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效显著,三甲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三甲的山水越来越美。2000年时,全村经济总收入仅347万元,粮食总产量136万公斤,人均有粮35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590元 ; 到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168.5万余公斤,人均416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1118万元,人均达到2760元 。“我们全村资产上百万的有十多户,50万元的有13户,1―10万元的有300多户,99%的人家普及了电视,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骑着摩托车神采飞扬。”村主任和支书“一肩挑”的黄训奎骄傲而自豪地说。
三甲人说,没有三甲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三甲村今天的好日子。上级领导对三甲村党支部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三甲村党支部获得“国家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好党组织”等荣誉;三甲村也多次获得“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三甲村擎旗引路人的路会越走越宽,三甲村会越来越美丽富饶。图为三甲村两委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