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9-27 10:54 作者:胡英 责任编辑:
教师节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温家宝总理的“穷人教育学”。在贫困地区从教多年的我,深深被“穷人教育学”打动了。
在中国第2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的9月9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时说:“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他还指出“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
温总理的民生情怀让人感动。
在农村教书多年,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农村的贫困和贫困农民对教育的渴望。8年前,我在昭阳区较为贫困落后的苏甲乡教书,每个学期都要为学生垫付书学费,多则上百,少则几十。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姓王的学生,家里非常贫困,每个学期都要欠书学费,而他和母亲却是无论如何都坚持要上学读书。那时我们每月领130元左右的工资,自己不富裕,自然鞭长莫及,照顾不了几个学生。欣喜的是,国家在为农民免去“皇粮”后,又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免去了书学费,没钱交书学费的孩子也能上学了。
我认为,“穷人教育学”的要义在于避免穷人的孩子永远输在起跑线上,让广大寒门学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可现实是,改革开放后,一些专家学者不顾国民收入差距悬殊,鼓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致使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在短短几年内越走越快。大学学费增长过快,远远超过老百姓的承受力。上学贵、上学难成了人们议论最多、反响最大的问题。而中小学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好”、“差”学校的存在,“择校风”愈演愈烈。没钱的穷孩子交不起那动辄几千元的“择校费”,只能进“差”的学校,穷孩子就永远输在起跑线上。让穷人掏过多的钱受教育,等于阻止了穷人进行非常有限的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对于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来说,“穷人教育学”的意义更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教育。毫无疑问,当今的农村教育,缺钱是一大问题。由于缺钱,导致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由于缺钱,导致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由于缺钱,一些家庭宁愿选择让孩子不读书……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欠债太多,希望农村教育缺钱的问题很快解决并不现实。尽管离“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尚有不小的差距。但从国家开始实行的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全免学杂费、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建立并逐步完善帮困助学体系等政策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广大的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四点希望”;深刻理解、践行“穷人教育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发扬光大。
(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