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7-20 17:04 作者:夏文成 范雪 责任编辑:
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通过推行“村民议事制”,使广大群众能够直接参与村政村务决策实施的全过程,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许多棘手问题迎刃而解。在心与心的沟通中,干群之间增进了理解,消除了隔阂。随着村民议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得以树立,全村经济社会得以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就是错了也怨不得谁!”群众如是说。
寻找“治村”良方
2001年以前的三甲村,是全区乃至全市有名的“难管村”、“失控村”、“瘫痪村”、“落后村”。干部群众人心涣散,生活贫困。该村不断涌现的矛盾,让各级领导颇感头疼。区里、乡里派出干部驻村整治,但效果不明显,常常是“水里按葫芦”,这个按下去,那个浮起来。
三甲村的严峻现实,逼着新一届村“两委”从根源上找“药方”。经过一番艰苦探索和多方求证,三甲村“两委”班子领导终于豁然开朗――走群众路线,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让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小事让村代会商议解决,大事就召开村民大会决策。从2002年起,三甲村村代会或村民大会就成了常设性的议事、决策和监督组织。发展到后来,无论大事、小事、困难事,麻烦事、特殊事,都通过村代会和村民大会来解决,成了三甲村的惯例。
遇事必开会,成了三甲村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1996年,因村小学扩建征用了附近村民的30多亩土地,但被征地的农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部分农户的土地被征用了,丧失了生活来源,就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要求解决征地补偿问题。黄训奎当选村总支书兼村主任后,征地户又几次三番找他反映。黄训奎召集村“两委”商讨后认为,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不彻底解决,将成为阻碍全村发展的一大障碍。于是决定以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将这一问题交给群众拿主意。经过多次争论和村“两委”的引导,被征地的农户同意将这一问题暂时搁置下来,集中心思发展生产,由村“两委”向上级反映解决。后经由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由民主议决。2004年3月,村“两委”组织人员对全村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征地户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自己决定的事情,说干就干,就是错了,也不怨谁!”有的村民“负责”地这样说。
办了好事自然得民心
2001年的一天,村民向文珍和周兆芬满脸含笑地走出村委会,因为困扰她们多年的承包地纠纷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1976年,周兆芬嫁给本村的李某,后其父母过世,由周兆芬夫妇安葬。原村办事处就将其承包地当作“死绝户”予以收回,转包给渔洞移民向文珍。周兆芬成了“两头黑”的无地户。后来周兆芬强行将承包地要回,于是向文珍又成了无地户。由于生活所迫,向文珍四处上访,其他移民也自发联名为向文珍“讨说法”。三甲村“两委”了解到这一情况,组织人员查证后,认为不能将周兆芬算作“死绝户”,原村办事处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予以改正。经过7次村民大会,反复做群众思想工作,全体村民最终一致同意重新调整土地,划给向文珍应得土地,并补偿了3年粮食损失。
向文珍和周兆芬异口同声地说,要不是村“两委”主意多,办法好,我们的土地问题不知道要哪年哪月才能解决好!
村民权力越来越大
实行“村民议事制”前,许多村民“给钱开会都不去”,而现在每逢开会争着去。这是因为,村民感到,村干部拿他们的话当回事了。
“现在村政村务只有村民大会(或村代会)才真正拥有决策权,花一分钱、办任何事都要班子集体商量,拿出初步意见后由村民大会来做决定,我这个支书只能充当一个组织者和村民大会的‘主持人’。”黄训奎感叹说。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村“两委”决定调整200亩土地搞新村庄规划。起初,村民们觉得调整土地过多,不值得,不同意搞。村“两委”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把这一问题交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由于分歧很大,先后竟召集了近100次村民大会,经过反反复复的激烈的争论和村“两委”耐心细致的引导,群众终于统一了认识,最终一致同意搞新村庄规划。村“两委”根据群众的意愿,通过调平全村土地的方法,200亩土地未花一分钱就调整过来了。
“村民议事”绽放和谐花
自2000年以来,三甲村“两委”每年制定的各项规划,都超标准实现了,工作很顺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村民议事制”。“村民议事制”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擅自决策,不再由少数干部说了算,提高了村干部民主决策的自觉性。不论大事、小事,群众关心的事都召开群众会,凡是关系全村发展、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都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村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真正从根本上体现了村民自治。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人心思上、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三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2002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以平均每年200元的速度增加,至2006年,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三甲集镇已建成4条总长1500米,宽8米的“井”字型街道,建成了三甲村文化服务中心和卫生厕所。一顶顶桂冠也接踵而来:2004年被市、区列为“小康示范村”和市、区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5年被市科协评为科技致富示范村;2006年,三甲村党总支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同年,被省司法厅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被省妇联评为科技致富示范村……
(夏文成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