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路通了,苗家的幸福还会遥远吗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4-13 11:07  作者:道荣 吴勇 朱凤鹃  责任编辑:

 

“路通了、路通了,公路终于修通了。” 一个让酒房村苗族同胞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3月23日,田坝乡酒房村林边苗族寨子里,一条喜讯不胫而走,苗家儿女载歌载舞,欣喜若狂。不加掩饰的欢声笑语在苗家山寨久久回荡,引出一段盼望修路的故事好长、好长……

苦  路

酒房村民族社,是一个有34户人家128人的苗族村寨。长期以来,苗族群众尝尽了无路的难,吃尽了无路的苦,也受尽了无路的穷。原始的耕作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思想导致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其落后。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三多三少”村(人多、债多、困难多;地少、粮少、经济少)。

他们吃的靠救济,穿的靠救助,用的靠贷款,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晴天常摔跤,雨天粘掉鞋”的蜿蜒、泥泞小路。因为无路,他们的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因为无路,他们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许多无奈;因为无路,他们渴望的信息被阻隔在了山村外。可是,在那贫穷的日子里,修路,只是苗族同胞的心中的美好希望、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苗族同胞也就这样祖祖辈辈期盼着、憧憬着……

引  路   

2007年,田坝乡党委、政府领导把酒房村林边苗族寨子列为了田坝乡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也给饱受无路之苦的苗族同胞带来了希望。乡上的领导不辞辛劳,深入农户家中,用“参与式”方法启发、教育、引导群众,与他们倾心交谈,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点燃了苗家儿女迎难而上的士气, 激发了“赶、拼、抢”的斗志, 坚定了“我要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也帮他们找准了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修公路。

苗家人发誓宁愿苦干也不再苦熬了!他们请政府帮助协调好涉及其他村民小组的土地问题,他们作好了相关准备,全体村民都自愿投工投劳修通公路。

修  路  

   

2月8日,经过苗家寨村民大会充分商议、决定后,在村民小组长陶美万的带领下,八十多个苗族同胞个个精神抖擞、人人持锄上阵,自带工具开始了修路工作。没有机械,他们就用锄头挖、铁锹铲、扁担抬、背篓背;劳动力不足,大家就男女老少齐上阵。年逾六旬的白发老翁,不顾年迈体弱,拿起砍刀、砍断荆棘、割开茅草,为修建公路发挥着余热;拖儿带女的妇女不甘示弱,背上背篓挖砂运土、来回奔忙;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闻讯也赶回家乡参战,他们挥汗如雨的过程中,不时还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还有十多岁的学生和七、八岁的小孩都拿着篮子,帮着搬运铺路的砂石呢。

累了,抽袋旱烟;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吃个洋芋充饥……虽然身体疲劳,但他们心里乐滋滋的。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工具,就是用这原始的方法,苗族同胞用自己的双手像“愚公移山”一样苦战了33天。一条长1.2公里、宽4米的公路――苗家人通往山外的致富路终于修通了。不说为修路砍掉的98颗树,不说损失的青苗、拆除的房屋,从开挖及回填土石方9300立方米,支砌挡墙960立方米,投工投劳1720个的数字中我们看到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啊。

有人算了一笔账,修这样的一条公路,连同青苗、经济林木(尤其是花椒树被当地群众视作摇钱树)、房屋拆迁、土地等补偿及土建工程等项目投资,需资金24.6万元。但是,乡政府仅花了637元用于购买炸药、雷管和输水管,苗族同胞便把公路修通了。

出  路

“路,让我们的天地变宽了……”,“路,帮我们找到致富的出路……”。围坐在火塘边,苗族同胞喜笑颜开地谈论着、议论着,他们在回忆着过去的辛酸苦楚、评论着现在的大好机遇、畅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这条串起星星点点苗家小屋的公路,再一次印证了“要致富、先修路”的一句口号。是啊,都已经是信息时代了,不修通通向山外的“出山”之路,帮苗族同胞的打开信息路,走上发展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让苗家儿女走上致富路、幸福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公路修通了,观念更新了,思想解放了,发家致富的步伐迈得更大了,苗家的幸福就不会再遥远了!

( 道荣 吴勇 朱凤鹃)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