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1-10 15:55 作者:杨琼 朱庸 责任编辑: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莽莽苍苍的乌蒙群山之中和汹涌澎湃的金沙江畔,土地古朴神奇,历史深厚久远。秦开“五尺道”、汉凿“南夷道”,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昭阳区是“朱提”文化的发祥地,云南沟通中原的重要门户,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传入云南最初的文化驿站和枢纽,为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这里山脉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巍然险峻,气势雄浑磅礴;这里江河纵横,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汉碑、晋墓昭显历史风流,在云南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辉煌。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汉、回、彝、苗等15个民族始终不渝地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素有“资源金三角”之称和“搬不完的昭通”之说。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到“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云南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0%,成为云南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昭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马铃薯之乡”、“生猪之乡”、“肉牛之乡”、“土鸡之乡”、“云烟之乡”、“黑颈鹤之乡”、“苹果之乡”和“花椒魔芋之乡”等美誉。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借助精神文化来重新审视生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渴望和祈求。90年代以来,我区大众文化的蓬勃兴起,文教娱乐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都表明我区从城市到农村的现代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文化正越来越由边缘进入中心。昭阳区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是云南省对内开放大通道上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文景观、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市场前景广阔。昭阳区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同全省一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强。近年来,昭阳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全区文化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市场日趋活跃,群众文化生机盎然。文化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学在文化产业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作用。目前,昭阳区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全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它文化艺术门类,如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影视、根艺、大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文化的开掘、开发和传播正逐步与市场接轨,形成了即将空前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的开发已经成为全区大开放大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指引下,昭阳区做大做强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文化体育娱乐、旅游、会展和特色乡村文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昭阳区委区政府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就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一手抓繁荣文化事业,一手抓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文化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把开发文化资源与激活文化需求结合起来;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战略结合起来;把组建国有大型文化集团与发展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结合起来;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让全区文化体系不断成熟,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经济不断壮大,文化力度辐射扩宽;历史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精神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思想道德和社会风气明显提高;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和谐共生,打造科教发达、人才荟萃、设施完备、环境优良的昭阳品牌,开发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硬件设施,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以项目带动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旅游文化方兴未艾
昭阳区有着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有新老“昭阳八景”,有葡萄井-洒渔河古五尺道人文旅游开发带,有大龙洞-清官亭-凤凰山旅游带,有渊源流长的古城,有彰显历史风云的龙卢宗祠……昭阳区委区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积极打造旅游文化产业。一是开发大山包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大山包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以越冬黑颈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风光迤逦的人间天堂,这里有纯净的蓝天、莽莽的高山、广阔的草场、洁白的羊群、水雾氤氲的湿地、清澈明亮的高原湖泊、古朴的原生态村落。其中,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的翩翩舞姿、万亩草场的碧绿柔然、跳墩河水库涟涟水波、鸡公山及大峡谷的雄奇险峻更会让人流连忘返。为了让这一美丽风光为当地及省内外百姓添姿添彩,昭阳区委区政府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多渠道融资或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大山包生态旅游进行综合开发,目前,开发规划及昭阳区到大山包公路建设相关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一个集观光、旅游和影视拍摄的重要基地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二是开发古五尺道人文旅游开发带。昭通城西面,有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五尺道,久负盛名的“葡萄井”、“洒渔烟柳”就连在一条线上,经旧圃镇和洒渔乡。这两个乡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地势平坦,称为坝子,有着较强的地理优势。这里有历史的传说,深厚的彝族文化。在这条线上可以开发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葡萄井、老鸦崖、葡萄井观音庙、旧圃镇三锅寨、葡萄井樱桃、洒渔绿荫柳树湾(李蓝起义领袖李永和故居)、洒渔古镇、洒渔烟柳、墓葬群、苹果林等景点,可提供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不等。一路都可享受鲜美的果实、神奇的传说、历史的、现实的美景。让人在游玩中得到休闲、文化的熏陶。一路过去,就可到达田园风光的洒渔坝子,观光旅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洒渔乡大桥村作为市、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已经启动。洒渔古镇、洒渔烟柳 、两汉墓葬群、苹果林等自然、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将会形成集观光、旅游、文化开发、历史研究和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加工及影视拍摄的重要基地,使之成为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的文化产业市场。三是开发大龙洞-清官亭-凤凰山旅游带,作为云南北大门枢纽重镇的昭阳区,处在出滇入川的旅游线上,以城市为中心,贯通南北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带,有昭鲁坝子、千倾池、龙卢宗祠、凤凰山、恩波楼、昭通古城、清官亭、大龙洞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带,其中一部分已开始有了较好的旅游开发效应,还有更多的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商机。目前,凤凰山公园的开发、龙氏宗祠的维修进展顺利。
民族民间文化焕发生机
四筒鼓舞又称“跳丧鼓”或“跳鼓”,因舞时4人身挎筒鼓边击边舞而得名,是汉族丧葬时男性的集体舞蹈,仅现存于昭阳区,尤以洒渔河流域最盛。老人去世,即请四筒鼓舞队进行祭祀,四筒鼓舞的原始跳法,是4人各挎筒鼓,边打边跳,鼓点单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艺人们逐步加进了锣、钹、镲、彩红、哨子、扁鼓。使舞蹈更加丰富、活跃、隆重。有鲤鱼跳龙门、喜鹊登枝等八十多个套路。如今吸收了花灯、腰鼓等舞蹈成分。1987年,四筒鼓被云南省文化厅民族舞集成办公室定为首屈一指的云南省汉族舞蹈。1988年,在云南省召开的首届民族艺术节期间,以四筒鼓舞为素材编演的《高原鼓舞》、《乌蒙鼓舞》、《龙鼓舞》等在昆明、西双版纳演出后,被评为优秀节目。同时,《龙鼓舞》又被广州特邀参加“欢乐节”演出。昭阳区积极开掘,推陈出新,2006年省第八届民运会上,《乌蒙鼓舞》全新亮相,赢得满堂喝彩。洞经音乐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昭通洞经音乐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无人演奏,濒于消亡。昭阳区乐团成立重新挽救了昭通洞经音乐,目前排练曲目有24曲,这24曲中,有昭通的10曲,大理、下关的各1个曲,凤仪、永胜、会泽、梵吹各2个曲,道情1曲。另外,汉族山歌、苗族歌舞已在整理编排中,焕发生机的民间文化将被推上舞台、银幕、荧屏,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传统工艺再扬美名
一是寺庙文化。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寺庙虽然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目前,正在进行普查、立项、规划等工作,在保护的同时,逐步启动部分项目修复、修缮或重建工程。二是版纳地毯。版纳地毯是昭通地毯厂产品,因其地毯图案多以反映西双版纳风光风情为主要特征,故名版纳地毯。昭通盛产绵羊毛,昭通地毯厂以当地的优质羊毛作原料,精心织造了一幅幅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版纳地毯,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后来因为体制的原因,地毯厂陷入困境。昭阳区委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 ,成功对原地毯厂进行改制重组,改制重组后的大山地毯有限公司昭通地毯厂每年预计生产地毯8000平方米,羊毛被5万床,新增就业人数500多人,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三是昭通酱。昭通酱仅特产于昭阳区境内,民间制作和食用较为普遍,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渊源。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被称为具有深厚民间文化特色的地方特产。目前,除了民间自产自销之外,由有近百年历史的“昭通万和酱菜厂”改造发展壮大的新型企业,进一步把“昭通酱”产业做得具有了一定规模,产生了新的较大的经济效益。四是绿豆糕。昭通绿豆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选用上乘主料辅以龙泉水精制而成,可谓料精艺湛,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获省部优产品称号,属云南地方特色产品并拥有“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2006年12月21日,前往北京参加“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暨老字号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的昭通月中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天喜捧回了“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五是根艺。昭阳区根艺贵在自然,美在传神,巧在加工。素材多,质量好,创作队伍庞大,发展根艺产业得天独厚。产品闻名海内外,销往12个省市,9个国家。是全区的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实用价值都非常高的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昭阳区根艺在昭通自办展4次,参加全国全省展各3次,省展1次。每次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全国全省集体组织奖各1次。获全国全省金奖作品4件,银奖作品15件,铜奖46件。现有作品近万件,创作人员六百余人。
另外,农村电视广播“村村通”工程启动,昭阳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正在筹备之中。“十一五”期间,拟在全区18个乡镇建立18个乡级广播电视站,142个村建立142座可收看到22套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让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的自然村能收看20套以上图像清晰、音质好、质量好、效果较佳的广播电视。逐步实现全区广播电视由“村村通”迈向“户户通”。在通往火车站的北片新区建设中,规划一个“昭阳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可设8X400米跑道、足球场7807平方米,带看台的篮球场(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场多位一体)。环场建设成健身房及一个职工活动中心,总面积60000平方米。花灯剧团原办公演出场地东方红会场,建设一个集影剧、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大型会议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面积5000平方米,集文艺汇演、全民健身、体育竞赛于一体,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
为了更好地打造旅游文化产业,2006年12月26日,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部署2007年我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区委书记张绍雄说,昭阳区有特殊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后劲强。在发展规划上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昭阳区的奇山秀水的自然风光、饮食文化。张绍雄强调,我区文化旅游的方向和思路是:着力扶持昭阳区作家群,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着力培植旅游精品点和精品线路,使之成为全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改造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昭阳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一支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挖掘人文景观、人文资源;着力做好前期规划准备工作,使之和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张绍雄要求,大山包旅游线路必须加快步子尽快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交通部门的规划改造成3至4级旅游线路。可研、环保、设计要同时在春节前完成。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曹阜忠强调,大山包旅游线路春节后进场施工,相关部门要做好城区到苏家院沿线的民居规划,改造出具有我区乡村特色的民居建筑,沿途乡镇要在半月内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一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重头越”,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必将同心协力,使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在和谐昭阳的建设中焕发异彩。
(杨琼 朱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