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我区“十五”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亿元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11-14 11:52  作者:杨兴玺  责任编辑:

 

“十五”期间,昭阳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扶贫”的要求,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解决了2.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4722户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末的1023元提高到2005年的1499元。

一是整村推进增强了贫困村综合发展的能力。“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0万元,在12个乡镇21个村委会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1个,修通进村及村内道路46.5公里,解决人畜饮水管引工程15.29公里,改造危房581户,架设输电线路17.75公里,受益面达2088户9350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农户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及群众精神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贫困村综合发展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广大农民增收的渠道。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百万民工输出工程”的要求,全区在“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07.6万元,有组织地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0.1万人向区外转移。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劳务经济收入高达3.4亿元。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不仅增加了贫困农户经济收入,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还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观念的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产业扶贫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五年来,全区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5万元,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覆盖7个村委会,受益群众2244户,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产业扶贫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同时还培育和扶持了以昭阳威力淀粉有限公司、明飞食品旅游有限公司、三艾魔芋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涉农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区马铃薯、苹果、魔芋、蔬菜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扶贫的先进典型,有力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社会帮扶和对口帮扶有效整合了扶贫资源。一方面,定点帮扶扎实有效。五年来,有2个省级机关、11个市级机关和58个区级机关分别挂钩到58个贫困村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累计整合资金119.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外援帮扶成效显著。先后与香港协同福利及教育协会,挪威欣康咨询公司、港澳救世军、美国人类家园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项目,共引进外援资金562.27万元。其中,2004年北京光华科技基金会慧城科技责任有限公司投资46.5万元在靖安乡龙潭院子建设“慧城”安居工程,是我省开展向绝对贫困宣战以来第一个驻入昭阳区的“光彩事业”项目。

五是易地搬迁加快了丧失生存条件农户的脱贫步伐。五年来,共投入易地扶贫开发资金949万元,实施6个易地搬迁项目,转移安置群众779户3379人,涉及6个乡镇11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有效地缓解了迁出地资源的承载力。先后对大山包、青岗岭等4个乡镇713户3079名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进行异地搬迁,其中:跨地州转移安置334户1498人,受益农户大部分基本脱贫,有效地解决了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广大贫困群众温饱及增收致富问题。

六是农村实用科技促进了贫困地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实用科技覆盖面继续扩大,“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高中毛入学率明显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逐步推开,弱势群众得到进一步照顾,广播、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

(杨兴玺)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